一連十七天的澳門第23屆美食節巳於日前圓滿閉幕,據主辦方公佈,今屆入場人流約40萬人次。美食盛事雖曲終人散,但再次證明澳門“美食之都”美譽確實名不虛傳。 談到美食,又繞不開推行預制菜一事。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認為,預制菜的背後是我國走向世界必要的標準化,是中國應對逐漸加速的世界格局,以及加快生活與工作效率,實現自我突破的必然,也為大眾及家庭提供更多的飲食選擇,當然也有利於為應對天災人禍突然發生做好的應有準備。
不過人們尚不知道澳門推行預制菜是實施何種規劃的,是集聚式佈局?抑或是散落式推行?還是多層次並行?無論如何,切忌事先錨定學校、老人院等集中用餐的單位及團體作為牟利的主攻目標,事關萬一發生意外,影響則是一大片群體且禍害深遠。建議最好先從官方的宴會開始推廣,因為澳門年節假期多,大活動舉辦頻繁,對外交往範圍廣泛,一年之中政府各部門迎來送往的禮賓接待不斷,場面宏大,使用預制菜能慳錢、慳力、慳時間,更重要的是官方身體力行能起帶頭模範表率作用,並可親身了解和直接掌握到即食、即熱、即烹和即配四大類預制菜的制作過程與二次加熱的衛生狀況和營養價值,以利整改。
陳溥森又指,需要警惕的還有,預制菜畢竟不是蝦餃、燒賣、叉燒飽、糯米雞等普通點心,也與酒樓自行預制、短期冷凍貯存的東坡肉、羊腩煲、焗禾蟲等特色菜式有差異,也與在大型流水線嚴格生產的午餐肉、罐頭鯪魚有明顯區別,而是把品種擴充到各式小菜,唯中央廚房企業始終數量有限,缺乏競爭動力,因此有關方面應對其食物來源、冷鏈運輸、儲存時間、加熱環節、包裝使用以及防腐劑添加等品控過程實施嚴格的監管。
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認為,當局要做好對預製菜的品控過程實施嚴格監管。(社會民生促進會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