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表示,宏觀槓桿率的增幅取決於名義債務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相對增速,而較低的名義經濟增速是今年首三季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的原因,是被動的上升。
李揚在財經年會上稱,今年首三季中國非金融部門槓桿率上升,反映的不是經濟過熱,而是經濟收縮。第三季末實體經濟債務存量達到357.8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9.3%,債務增速處於歷史上較低的水平。
他指出,中國居民槓桿率的升勢於2020年開始持平,主要由於居民借款意願下降;企業活期存款增速相對下降,說明企業支出欲望不高,這與居民部門的狀況類似。而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沒有有效傳導至企業的投資端,尤其是私營企業和民間投資都出現按年下滑,無法有效拉動經濟恢復增長。
他又指出,2015年中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GDP之比達到頂峰的22.1%,隨後開始出現非常明顯的下滑趨勢;去年已降至16.8%,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訊號。此外,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是一個千萬不能忽視而且以後要愈來愈重視的因素。
李揚認為,下一步還是要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財政政策應當切實加力提效,並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還要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第三季末實體經濟債務存量達到357.8萬億元人民幣。(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