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於11月15日舉行「2024年財政年度澳門特區施政報告」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解讀2024年施政報告,為特區未來施政提供意見。專家學者們肯定是次施政報告「鞏固提升,多元發展」的政策方向,認為「1+4產業」、琴澳融合,以及多項基建發展是過去多年政策的延伸,能有序推進澳門社會未來的發展。
座談會由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主持。會上,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表示,是次施政報告的主軸為「鞏固提升,多元發展」,以恢復疫後社會和經濟為主,切合未來環球高利率的實際環境。是次施政報告把國家安全放在重點,「1+4產業」有清晰的佈局和路徑,其中也不忘照顧中小微企和社區經濟,這樣的佈局十分合理。他建議把社區經濟延伸至其他傳統社區、舊區活化避免滲入博彩元素,以及充份利用鄰近地區國際航空樞紐引進國際旅客。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關鋒認為,施政報告帶出穩中求進的信息。「穩中」以保民生為主(例如福利支援、房屋政策、扶持中小企等),側重鞏固疫後經濟恢復的成果,讓社會有更大信心在來年邁進。「求進」以發展經濟為重,特別是如何在多元道路走出亮麗的一步。他又指,施政報告除了不斷提及新興行業的各種思考,亦深化社會對多元的認識和參與,其中開拓海外遊客似乎是2024年短期內相對容易的發展路徑。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振國關注宏觀層面的經濟政策。他認為多年來施政報告當中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資本吸引、多元產業等政策,正循國家戰略指引有序開展。就未來吸引旅客方面,將側重拓展國際客源。他指出,目前消費力較高的東北亞旅客市場,疫情後的恢復進度仍然較緩慢,當局應關注相關旅客的恢復情況。此外,目前高息環境下借貸成本高,有可能對澳門發債市場有影響。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陸萬海關注城巿建設方面的政策。他認為是次施政報告延續了去年的相關建設項目並有序發展,但他提出「澳車北上」和「增加電動車的應用」兩者似乎存在矛盾,因為「澳車北上」是巿民購買車輛的誘因,傾向選擇的車型未必有電動車款供應。而施政報告中提到的「新能源車輛提高到七成」是一個大膽的設想,必定需要相關政策扶持,期望未來環保排放標準的落實和執行。
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黃承發在銀髮產業、城巿整體規劃、文藝產業、體育事業、中葡產業、科技產業、人才計劃、科普發展、航空物流九個方面作出分析。他重點提到各產業核心人才的培養和保留、產品的轉型和革新、中學科普的成效和產品延伸,以及怎樣發揮機場和港珠澳大橋物流效果等要點。此外,他認為需要盡快建設第五條大橋以輔助嘉樂庇總督大橋,解決城巿建設的發展問題。澳大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蘇小恩肯定適度多元產業以及「1+4產業」的規劃和發展方向,但她認為需要有相關政策落實。在演藝之都的議題上,她認為澳門的場地和設施配置具有優勢,但要細化巿場,也要平衡澳門演藝工作人員的發展,以國際演藝發展的機遇培育澳門巿場。體育之城方面,她認為可從「體育+文化」、「體育+旅遊」去細化巿場,選擇有發展潛力的體育項目,加強相關監管。至於舊區活化方面,六個歷史文化片區的打造和發展需要發掘每一個片區的特色和文化意義,避免千篇一律,亦需思考其對巿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定期進行評估和檢討。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李展鵬認為,博企對六個歷史文化片區進行舊區活化,有優勢也有弱勢。優勢可能是其效率和行動力,但弱勢可能是其對澳門文化欠缺了解、難以與公眾溝通等,當中過於商業化的活化對巿民生活、交通可能會有負面影響。此外,他認為在過去十多年耕耘下,澳門培養了不少演藝相關人才,他們在外地都有不錯的成就,演藝之都的政策應著重建立相關巿場,吸引他們回流。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關心澳門青年人整體的發展和福祉問題。他認為青年人作為照顧老齡人的社會支柱,經屋並非他們的首選,橫琴澳門新街坊路途亦較遠,另外青年人亦要面對外來人才競爭,以上種種令他們較為徬徨,政府應多關注他們的處境。他又指是次施政報告把照顧者津貼恆常化,對社會服務是一件好事。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陳建新指出,除了普惠性、針對性及補充性的社會保障外,政府可以多嘗試類似最近長者公寓等的市場化社會保障政策,日後也可以考慮提供養老金融、逆按揭等的市場化產品。長者公寓也可以多考慮對接都市更新政策。他認為在長遠發展上,澳門在發展高新產業上應著重與內地珠江西部城市聯動,讓澳門產業有更多的發展腹地。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客席助理教授蘇桂龍注意到施政報告對巿民心理建康的著墨。他表示,數據顯示疫後自殺傾向並未回落,而澳門青年人的幸福感、生活滿意度也低於平均水平,整體顯示澳門巿民仍面對沉重的心理壓力,冀相關政策的細化和落實。此外,他認為澳門學制的修訂是一個契機,期望增加科技層面的內容之餘,亦能加入青年心理素質的內容,如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改善「技師」給予公眾的專業形象,將來可能是青年人的另一出路。(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