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聯合澳娛綜合度假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新馬路片區活化計劃」。(資料圖片)
計劃包括活化及保育14號及16號碼頭與「澳門皇官」等處。(網絡圖片)
活化澳門舊區是特區政府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目標,旨在通過特區政府主導,支持社會企業參與利用歷史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更好發揮舊區的特色,並結合休閒餐飲和活動等元素,與社區合作策劃、組織及推出特色旅遊產品,分流旅客,吸引更多元化的客源,藉此帶動社區中小企業的發展。透過不同社區活化項目促進文化與旅遊業聯動,並使歷史片區發揮牽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的作用,盤活社區及帶動經濟。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推出「新馬路片區活化計劃」,是聯同澳娛綜合度假股份有限公司推進計劃。是次活化計劃將以新馬路為主軸,拓展和整合周邊街道和廣場空間,將經濟活力輻射至新馬路北段、內港碼頭、康公廟前地及司打口廣場一帶,配合傳統文化元素注入不同活動,整體提升周邊舊區活力及經濟發展。計劃將優化公共街區空間,增添藝術裝置吸引人流駐足,結合特色建築物活化利用,凝聚該區獨特的歷史文化元素,打造休閒舒適遊賞體驗的片區。
冀創設更多文旅項目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新馬路片區活化計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馬路上有著很不同風格的建築,富有獨特的情懷,今年農曆新年舉行的「新馬路任我行」試行計劃,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遊客走進新馬路,期望透過與企業協同聯動,開展更廣泛多樣及長期的規劃,令新馬路的歷史建築及文化氛圍更好地轉化利用,創設更多文旅項目,豐富市民的休閒生活,增強對遊客吸引力,帶動文化產業及該區的中小企,同時促進文化的永續發展。
文化局介紹,新馬路是澳門半島主要街道之一,葡文原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約於1918年前後所開闢,全長約600米,兩旁多為約二至四層的騎樓建築,既有新古典風格、充滿現代主義特色的、也有傳統中式建築等新舊相互交織,是澳門別具風貌特色的騎樓街道。新馬路與相鄰的十月初五日街、康公廟前地及司打口廣場一帶,昔日亦為澳門繁榮的經濟活動區域,現已成為澳門主要舊城片區。
今年初舉辦的「新馬路任我行」活動試行效果成功,吸引市民旅客踏足新馬路及鄰近舊區,有助遊人關注新馬路的建築群特色及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帶動該區經濟活力,達至預期效果。有社會意見反映,建議活動可延伸至新馬路周邊的內街,或擴大至澳門其他區域進行。經檢視評估,因應澳門半島整體道路工程安排,且新馬路屬於城市主要幹道,故暫未具條件再度舉辦「新馬路任我行」活動,未來將視乎實際環境條件再作考慮。
利用科技創新遊賞體驗
活化構想是以新馬路北段及十六浦周邊為節點,考慮透過統一的裝飾、燈光效果或光影投影等設計手法,再整體配合建築群外立面夜間燈光效果,創造休閒舒適和具有活力的遊賞體驗。此外,拓展和整合周邊街道和廣場空間,透過特色建築物及節點設計,注入文創活動、休閒餐飲和商業等元素,以及結合碼頭活化項目,吸引人流,帶動舊區活力及社會經濟發展。
活化願景和發展潛力方面有三個方向,第一,透過裝飾、燈飾美化新馬路及周邊街道,及優化公共街區空間或增添藝術裝置,結合特色建築物活化利用,吸引人流。第二,凝聚新馬路及周邊區域獨特的歷史文化元素,打造成為充滿活力、具吸引力、可持續發展的休閒舒適遊賞體驗的片區。第三,以新馬路為主軸,串聯十月初五日街等多條相連的橫向街道,將商業經濟活力輻射至新馬路北段、內港碼頭、康公廟前地及司打口廣場一帶,並配合傳統文化元素注入不同活動專案,整體提升周邊舊區活力及經濟發展。
計劃包括活化「澳門皇官」
澳娛綜合度假股份有限公司介紹,將結合舊區特色及現代旅遊元素,把新馬路片區打造成全新的澳門文化地標潮區,引領新馬路東端的客源至西端及橫向街道。計劃包括活化及保育14號及16號碼頭、「澳門皇官」,同時重整金碧文娛中心,其中,活化後的「澳門皇官」將停泊於重整後的14號碼頭,引入潮流產品到金碧文娛中心,為片區增加新活力點,亦將提供平台予本澳中小企售賣特色或原創商品。此外,將為新馬路片區增添藝術燈飾裝置,令該區更為璀璨奪目,而周邊的橫向街道包括康公廟前地及司打口廣場將打造成文化藝術空間,計劃定期舉辦集藝術與美食於一體的市集等。
負責活化的澳娛綜合度假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何超鳳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2023年)年初已對14號及16號碼頭開展計劃,並已向工務局入則,希望今年底或明年初可開展硬件工程,預計項目建設需時兩年,希望能在2025年或不遲於2026年推出相關項目,讓市民及旅客能夠參觀體驗。
活化總預算達1,200萬元
而據文化局介紹,是次計劃當中有部份文物建築屬於企業物業,即內港14及16號碼頭,以及「澳門皇宮」屬澳娛物業,政府毋須投入相關預算,因此活化計劃總預算1,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