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碼頭活化計劃加入藝文元素

開拓文旅新體驗
18/10/2023
29945
收藏
分享
開拓文旅新體驗
開拓文旅新體驗

23號及25號碼頭「保育-活化-共生」為主題,活化為集文化、藝術、餐飲、特色商店唯一體的休憩及海上空間。(林嘉欣攝)

23號碼頭興建於1948年,60年代後由祐德船務公司經營,改名為祐德碼頭。(林嘉欣攝)

為推動歷史片區活化工作,加強文化資源轉化利用,使片區發揮牽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的作用,盤活社區。特區政府多個部門聯同新濠博亞(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進「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新濠指將從八個方面進行考量活化,會在該區域設立內港市集、引入禮物及手信商店、設立旅遊資訊中心、開設書店、開設擁有海景的茶座和咖啡廳、預留空間開設文創及特色商店、建築物頂部開設私人平台、設立「打卡」平台。

為促進文化產業的多元發展,特區政府工作團隊將持續推進歷史片區活化計劃,用好企業對非博彩元素項目的投入,更好發揮舊區的特色,打造特色文旅觀光地標及開拓更多文旅元素,帶動不同行業聯動發展,提升澳門文化影響力,以此進一步發揮澳門作為「一基地」的多元文化魅力。

內港碼頭包括23號及25號建築群,是上世紀30年代,內港拓寬規劃後所開闢的新填地,於40至50年代內港開始興建大量新式碼頭,以取代傳統的棧橋式木板碼頭,提升內港的整體客運及貨運能力。其中,23號碼頭興建於1948年,60年代後由祐德船務公司經營,改名為祐德碼頭,主要經營澳門至香港的定期貨運;而25號碼頭興建於1950年,名為裕和碼頭,早期經營澳門至江門客貨運。

活化地點位置優越

23號及25號碼頭位置優越,擁有內港濱水景觀,沿岸特色碼頭建築、周邊傳統老店、餐飲商舖林立,社區氛圍濃厚,亦緊連十月初五日街、康公廟、聖安多尼堂、沙梨頭圖書館等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築,具潛力透過創設特色節點空間。是次活化計劃以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為關鍵節點,帶動人流走進舊區探索,往東串接白鴿巢、大三巴的世遺核心區及內港舊區、往南引流至新馬路、福隆新街及下環媽閣一帶,協同周邊的片區活化項目,開拓更多文旅新體驗,豐富社區旅遊的多樣性和吸引力。

從八方面考量活化

就「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新濠博亞(澳門)股份有限公司以「保育-活化-共生」為主題,糅合文化、藝術、餐飲、特色商店、休憩及海上空間等元素,旨在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及旅遊項目,達至可持續發展的「共生」。包括將從八個方面進行考量活化,會在該區域設立內港市集、引入禮物及手信商店、設立旅遊資訊中心、開設書店、開設擁有海景的茶座和咖啡廳、預留空間開設文創及特色商店、建築物頂部開設私人平台、設立「打卡」平台。

冀為碼頭一帶注入新氣象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澳門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促進文化資源轉化利用,通過創新的方式創造多元的社會價值,為社會的各種功能注入動能,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亦是落實「一基地」建設的關鍵性工作部署。

近年,政府致力於多項歷史建築的保育工作,先後對九澳聖母村、望廈山房、澳門文學館、益隆炮竹廠舊址、荔枝碗船廠等建築進行修復及對外開放;目前亦持續對永福圍、趙家大屋等開展修復工作,並根據文化局及文化發展基金的職能,對有關場所進行活化,不僅為市民提供更多文化休閒的地方,也為文化業界提供發揮創意的空間,對豐富城市文化氛圍、突顯澳門特色、增強地方吸引力起著一定的作用。

為進一步發揮這些空間資源的轉化利用,更好配合和對接「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加強發揮「文化+ 」的作用,當局對本澳的歷史建築物進行梳理,根據建築物的活化條件、與周邊文旅景點的串聯作用、所能突出的文化特色、對帶動周邊社區的潛在作用等因素進行分析,按序開展修復工作。過程中,政府亦參考了各地歷史片區活化案例,結合當局較早前活化項目的經驗,認為對於規模較大、活化條件較不成熟的片區,需要透過政府的政策主導、由具豐富營運經驗的企業帶領構思及注入帶動的元素,並通過市場參與,合力推動片區活化。

她又指,位於內港的23及25號碼頭,見證過往內港的繁榮興旺,現在已經式微,希望通過轉化利用,為碼頭至水上街市一帶注入新氣象。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