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不是很多人知道,但是每年都有這麼一天,是紀念「失敗」的日子。在被譽為教育最成功的國家芬蘭,就從2010年起將每年的10月13日定為「國際失敗日」(Day of Failure),每到這一天,芬蘭人都會鼓勵全世界人民「自曝己短」,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擺脫對於失敗的恐懼。
這個節日最早由芬蘭百年名校Aalto大學的創業社團創立,一開始只在大學中流行,旨在鼓勵大學生們勇敢冒險、積極創業,但學生們對「失敗」的有趣解讀,很快俘獲了芬蘭網友們的心。
發起倡議的學生邀請知名人士和成功人士分享在自己的事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以及如何從失敗中學習。並鼓勵人們嘗試創新、大膽的事物,幫助人們有信心地走出舒適圈。並鼓勵參與者將自己失敗的故事和照片分享到社群媒體上,標註上「#dayforfailure」,讓全球各地的網友都能一同參與。
至於要如何慶祝國際失敗日?則有三個步驟:首先是了解自己敬佩的人的挫折,透過與對方交談、或是在書本或網路上閱讀,了解其過去失敗的經歷,就會發現失敗有時是有價值的,甚至是必要的。
接著,要勇於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例如約心儀的對象出門約會,讓自己敢於在某件事上失敗。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從自己或他人的失敗中學習。而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從失敗中學習到的東西往往比成功中學到的東西更多。
放到如今來看,雖然已經疫情遠離人們的生活,但這個世界並沒有回到人們想像中的樣子,世界上許多地方充斥混亂衝突,國際氛圍肅殺,人們彼此指責,早已不是過去地球村的樣子。而疫後的社會,雖然迎來經濟復蘇的契機,但許多人並沒有感覺到生活的好轉。過去的美好不再,日益沉重的壓力,都讓人們更害怕失敗、不敢邁出舒適圈勇於嘗試,人們或許很難明白,不能期待有人能大手一揮,把生活變回從前的樣子,也很難接受,其實失敗與低潮,本來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面貌。
擁抱失敗,並不是為了換來成功,把成功當作唯一可接受的結果,會讓失敗變得更加難以接受,變得愈來愈疲憊、愈來愈不願意嘗試。唯有擁抱失敗,接受失敗,或許才能發現別人尚未知曉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