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自2020年11月1日實施《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至今已近三年,作為推動僱員薪酬向上流動的最低工資制度,從2016年開始實施的《物業管理業務的清潔及保安僱員的最工資》起計,七年來實際上僅調整過一次。行政會上周五完成討論《修改第5/2020號法律〈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草案,決定將最低時薪調升至34元。不過,這個數字相較鄰近地區如香港、台灣,仍遠遠落後。
最低工資制度是僱員的根本保障,也是調節整體僱員薪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香港政府將於今年5月1日起上調法定最低工資水平至每小時40元港幣(約澳門幣41元),台灣地區則在連續七年調升最低工資的情況下,上個月在拍板連續第八年法定調升最低工資為時薪183元台幣(約澳門幣46元),台灣生活成本低於澳門,最低工資卻比澳門勞工整整多出12澳門元。
國際經貿局勢瞬息萬變,過去兩三年來,全世界物價、通脹、匯率都發生很大的波動,不少居民都大感收入減少。而澳門是超微型經濟體,受限於市場,對物價的波動格外敏感。本澳《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規定「兩年一檢」,本已跟不上物價的變化,而實際上連兩年一檢也做不到,法案生效即將屆滿三年的前兩周,才堪堪完成最低工資的調整,下次調整勢必不會少於這個時間。一座小城,對兩元、四元的最低工資調整,卻要花費如此多時間才能有定論,這顯示最低工資制度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對於最低工資,勞資雙方永遠不會有相同意見,事實上直接受到最低工資制度影響的勞工,只有近2.2萬名僱員,主要是管理員及清潔等工種,對其他多數行業的僱員來說,幾乎沒有多大影響。上街詢問打工仔,調升最低工資後,老細有無加工資?十個可能有九個說沒有。最低工資制度不能帶動社會薪資普遍調升,也是這個制度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