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在2023年8月24日中午開始長期地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核廢水稀釋後排入太平洋。透過抽取海水稀釋(比例約1:740),使核廢水中的氚濃度由14萬貝克/公升稀釋至190貝克/公升,符合日本承諾的排放目標1500貝克/公升,而首批次的排放量預計為7800立方米。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8月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強烈地抨擊日本排放核廢水的決策,表示這方案只是日本為了降低經濟付出而作出的選擇,並非妥善處理核廢水的最佳方案。
在鄰近國家南韓表示將派專家定期訪查國際原子能總署福島辦事處了解情況,並持續更新核廢水排放後的海洋資訊。但此一做法未能平息南韓國內的社會爭議,引起民眾恐慌,導致搶購食鹽物資等現象。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廢水排放研究調查報告指出,日本政府的排放計劃符合該機構的安全標準,最終決策權交由日本政府決定。究竟日本排放的核廢水真的代表零風險嗎?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表示根據調查所得,針對福島核廢水內含的放射性元素除了氚以外,廢水中還有鍶90(Strontium-90)、碳14(Carbon-14)、銫137(Cesium-137)、碘129(Iodine-129)和鈷60(Cobalt-60)、釕、銠、碲等物質。
鍶90是一種高風險的放射性物質,能在環境中長期存在,逐漸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鍶90一旦進入人體,容易積聚在人的骨骼中。2021年,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相關文件顯示,經處理的6.5萬噸福島核廢水中,仍發現超出排放標準逾百倍的鍶90。
碳14的半衰期超過千年,能融入蛋白質、核酸和DNA細胞組成中,造成細胞死亡、DNA損傷或潛在的遺傳突變等。其他包括銫137、碘129和鈷60等放射元素,容易在海洋食物鏈中長期積累,人們若食用受污染的海洋食品,恐怕會帶來潛在的健康風險。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青委蕭善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