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電站昨日正式將核污水排入大海,國家隨即採取反制措施,宣布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核污水問題上升至政治層面。與此同時,民間的擔憂正在升溫,雖然日本政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出具的報告多次重申安全,但內地與港澳仍瀰漫一股不安的氣氛。
人為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沒有先例,也沒有公認的處置標準。海洋是全人類的寶貴資產,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與地區可以完全與海洋隔離。根據清華大學所做的報告,核污水經過洋流帶動最快240天就將抵達中國沿岸,以此推估,很快也會來到澳門周邊海域。不少市民不禁要問,除了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是否還需要他更多措施?
朝最壞的結果思考,如果核污水帶來的輻射不會衰退、不會消失,那麼我們是否終究逃不開核污水帶來的輻射影響?那麼以後還能不能食海產?還能否在海灘戲水呢?
事實上,許多日本漁民上街抗議,並非因為核污水排海會污染海中魚類,而是排海帶來的國際觀感變化,導致一定程度的形象受損,即使捕撈的魚類沒有受到污染,也將在也賣不出去。
同樣的,人們對核污水的認知,可能會帶來比實際後果更嚴重的問題。譬如近日傳出韓國與中國東北部人民開始搶購海鹽,但事實上日本排放核污水計劃長達30年,即使現在囤積了一批海鹽,難道可以30年都不再買鹽嗎?
此外,核污水全世界到處流,如果污染覆水難收,只禁止進口日本海產是否有用?未來是否要擴大到韓國、台灣、內地東北地區?甚至本澳周邊海域還能否安全捕撈?漁民生計是否受影響?這些問題相信都是許多民眾心中的疑惑。
面對核污水排放帶來的環境安全風險,政府有必要依據科學審慎的評估,向民眾說明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也勢必要拿出具體的對策,切實保障民眾的健康與安全,消除民眾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