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行政長官賀一誠上周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重申今年無條件再推出普惠措施,不少反對意見至今仍在發酵。外界主要質疑雖然特區政府多年財政赤字,卻在許多有爭議的建設上大手大腳花錢,對於許多民眾期盼的普惠措施卻說「無條件」。
疫情三年來,多數民眾薪資負成長,許多企業連續多年未有調薪,甚至不少人遇到減薪的情況,其他相關福利也是有減無增,連帶使得民眾消費意欲直落,導致內需動力不足。
居民消費降級,作出儲蓄理性行為,意味著市民對經濟及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存在較多擔憂。與此同時,雖然本澳經濟多項數據都出現穩定復蘇態勢,但實難惠及多數老百姓,呈現旅遊博彩擴張、民生消費萎縮的雙向發展趨勢。這種情況與真正的經濟復蘇仍有一段距離。
此外,特首表態認同公務員應加薪,但對於私人企業則是呼籲有條件的公司適當加薪。如果成真,公務員調薪後或能增加消費,另加薪的效應會及私人企業,當消費出現回升,企業盈利增加,或許有帶動私人企業加薪的效果。另外,公務員加薪也對私企調薪起到示範作用,可能帶來競爭壓力,為了留住優秀人才而增加人事開支。
事實上,除了現有最低工資的檢討機制外,也可參考鄰埠香港的做法,由獨立的機構定期做薪酬趨勢報告,透過公正客觀的調查方法,訂定建議的薪資調整指標。有關制度可以在本澳公務員調薪制度上落實,起到更大的示範效應,進而帶動整體私企的適當調整。
去年政府向立法會追加「第二個百億」經援撥款,餘下有40億元收回庫房,其實這筆錢透過詳細規劃,完全足夠向最需要幫助的民眾提出針對性的扶助措施。
民眾的失落感與不滿並非沒有來由,雖然整體CPI逼近通縮,但在多個權重不高的項目上升幅都相當顯著,這些物價上漲對民眾而言都相當有感,而且如今雖然失業率回落,卻仍存在結構性失業問題,如果政府只是一昧重申沒有通脹、失業率下降,聽在人民心裡自然會更加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