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加速不良資訊傳播

學者籲避免網上處理糾紛
10/08/2023
23913
收藏
分享
學者籲避免網上處理糾紛
學者籲避免網上處理糾紛

社群媒體時代,不良資訊快速傳播,旁觀者容易變成欺凌者。(網絡圖片)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鳳(右),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協調主任阮麗梅(左)。(郭善如攝)

網絡欺凌行為容易對受害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和情感傷害,或導致受害者自尊心的低落、自卑感的增加,甚至導致其患上心理健康疾病。同時,由於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質,施虐者往往能夠逃避負責,這使得解決這些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早前本澳發生一宗29歲女子輕生事件,其生前為澳門某自媒體娛樂公司前員工,她在死前寫下遺書控訴前公司藝人及同事對其作出欺凌行為,導致她時常受到謠言中傷,在長期受到嚴重精神折磨的情況下患上抑鬱症。事件在社交平台上引發爭議,有關網絡欺凌的問題也更加受到社會關注。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鳳、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協調主任阮麗梅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探討網絡行為的準則。

演算法加速不良訊息傳播

林玉鳳表示,社交媒體會利用演算法為用戶推薦資訊內容,收窄了資訊受眾範圍,雖說這種演算法有助過濾無用信息,但由於資訊的快速傳遞,一些不良資訊亦會在短時間、小範圍內快速傳播,令用戶被網上資訊、輿論影響自身判斷,容易被人「帶節奏」,不知不覺中便會由「旁觀者」變成「欺凌者」。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欺凌等不當行為變得越來越嚴重。有市民致電「澳門講場」反映其朋友被職場同事於網上散佈謠言中傷,公司只建議報警求助,政府是否有針對職場網上欺凌的處理手法?林玉鳳指出,現時有不少地區政府、私人機構設立調解部門,用以處理企業內部糾紛。她呼籲市民,避免將問題轉移到社交平台公開「審判」,若遇糾紛應放在現實生活中解決。鼓勵網民在使用網絡時保持客觀、正確的態度,並尊重事實。

定期「網巡」 關注潛在被欺凌者

其中,網絡平台的使用者以年輕群體為主,阮麗梅表示,協會去(2022)年針對「10至35歲年輕群體使用網絡情況」作問卷調查,受訪對象平均每人擁有1.7個社交平台帳號,用於在不同平台表達意見,或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糾紛和衝突。阮麗梅稱,聖公會安排社工定期於社交平台「網巡」,關注潛在的被欺凌者,給予情緒輔導資訊。建議政府制定政策應對,維護網絡空間的秩序,建立健康的網絡互動平台,同時提醒網民避免參與網絡欺凌、捏造事實的行為。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