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報道,受新冠疫情結束影響,消費重心由商品轉向服務業,導致全球商品需求正在下降,加上發達國家緊縮貨幣,中國內需低迷消費信心不足,從製造業的景氣指數來看,2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七成企業活動出現「萎縮」。服務業能否支撐經濟,成為增長關鍵。
報道稱,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企業聚集地,在經歷新冠疫情帶來的混亂後,已基本恢復正常。例如因等待卸貨而滯留在港口的貨櫃船。金融信息公司Refinitiv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3月頂峰時膨脹至70艘以上,但最近只有20艘左右。
滯留貨櫃船數量大幅下降
日本海事中心的數據顯示,亞洲對美國的海上貨櫃運輸量進入2023年後一度同比減少兩到三成。業內有聲音表示,「雖然存在銷售需求,但無法消除零售的過剩庫存,並未強勁到需要新增生産和運輸」(大型貨櫃船企業)。
一家主要貨櫃運輸公司的代表告訴日經:「需求沒有強大到公司願意增加生產並且運送更多產品。」
供應鏈壓力指數連六月低於零
紐約聯儲銀行所編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在7月降至負0.9,是連續第六個月低於零。5月的數字更是跌至歷史第二低,只比2008年11月金融危機時期美國陷於經濟衰退時的負1.59好一些。
這項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整合了海運費率、幾個主要經濟體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數據,正值代表供應鏈較正常緊縮,負值代表需求減少以至於只有比較少的貨品需要運輸。
有觀察家認為,先進國家的央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也是幫兇。雖然疫情期間的寬鬆導致過度消費,但隨即而來的利率急升,擠壓了信用,拖累需求。中國國內廣大市場的需求復蘇比預期還弱,更是一大因素。最新數字顯示,7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比六月少,且連續第五個月較去年同期減少,出口降幅刷新三年多來新低。
標普全球製造業PMI連11個月萎縮
標普全球的7月全球製造業PMI,則是連續第11個月低於枯榮線50以下。情況之糟,亦僅次於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機之時。29個主要經濟體當中,70%的製造業呈現萎縮。標普全球發現,歐洲地區的全球製造業PMI更是差,身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德國,只有38.8。
作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之一的印度保持強勁勢頭。除了內需之外,還在爭取孟加拉國等周邊國家的需求。墨西哥似乎受益於對美出口企業的「去中國化」。
日經稱,目前全球經濟和美國經濟的火車頭均為服務業。還在增加僱用,很快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很小。不過,如果需求不足和製造業長期低迷,是否能僅靠服務業支撐實體經濟?經濟明顯惡化的憂慮依然存在。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