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將在黑沙水庫旁建立第二座觀音像,連日來引發社會諸多不同意見。(林嘉欣攝)
特區政府被指「先斬後奏」,將原本規劃兩億多元的黑沙青少年活動體驗營項目提高到16億元,並在黑沙水庫旁花費4,236多萬元豎立一座28米高的觀音雕塑,引起諸多質疑。目前原有的植物迷宮已被剷平,正整地進行基礎工程。然而,有關建設未經公開諮詢,觀音像更未公開招標值判給廣州公司,連日來已引發社會出現諸多不滿聲音。許多市民不禁要問,澳門真的需要第二座觀音像嗎?【本報記者林嘉欣、郭善如報道】
中西文化的多元共存一直是本澳的重要特徵與優勢,澳門城市雖小,卻能和諧屹立著大大小小的教堂、佛寺、廟宇等。供奉著形形色色的神祇,代表中國主流宗教的觀音,與東南沿海民間宗教信仰的媽祖,甚至是葡萄牙人帶來的聖母馬利亞,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
1999年3月,作為中葡友好紀念物系列的最後一件作品,高20米、重50噸的觀音像被豎立在皇朝區人工島,象徵著人與人和文明間的相互尊重和友誼。然而,這件「藝術品」並不被多數人視為具有宗教功能,觀音蓮花苑的下層設有多功能的觀賞室,可容納50人,供舉辦小型音樂會、會議、電影欣賞和展覽等等。
不過,既然本澳已有一座巨型觀音像,為何需要第二座呢?
黑沙觀音像用途未明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表示,觀音蓮花苑是本澳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周邊更設有博物館,不少市民旅客會到現場「打卡」。反觀黑沙水庫擬建造的觀音像用處未明,究竟是否為了宏揚宗教文化、發展宗教旅遊?抑或是要在附近建造遊艇碼頭?公眾毫不知情,政府亦沒有針對觀音像的用途作清晰回應。
觀音像與青少年活動如何配合?
林玉鳳表示,政府致力將澳門打造成文化多元發展的城市,對本澳城市文化進行個性化塑造,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方向是十分正確的,但打造新區的定位要清晰,周遭的設施亦要配備好。另外,觀音像與大型青少年活動體驗營兩個項目在功能上有何相似之處、應如何配合、選址是否合適等問題,政府應該在初步構思上作完整的規劃和解釋。
政府今次「先斬後奏」地公布有關項目,引起不少市民不滿。林玉鳳直言「政府做咗先講,程序上存在暇疵」,强調公眾有知悉權,建議政府展開民意諮詢會或項目說明會,向公眾交代項目的細節,務求政府執政程序公開、透明化。
信眾:應留翻啲錢做其他嘢
善信鍾先生父子對黑沙觀音像建造與否的問題持中立態度。他們指出,本澳經濟雖稍微有些許起色,但並未完全恢復元氣,直言「政府留翻啲錢去做其他嘢仲好啦」,至於建造與否的問題應留給社會評價,政府應多多吸納各界意見,從多方面評估有關建造工程的經濟價值再作決定。
陳溥森:主題與信仰應區分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表示,黑沙水庫旁的觀音像平台,規劃注明其功能僅是一個藝術雕像「觀景台」,只要天神的擺放朝向能尊重佛教習慣,設置在山清水秀山間、俯瞰優美海景的地方並無不妥之處。倘若以「佛道場」的視角去理解,則要開山劈石在周邊大興土木建設宗教設施,以便信眾供奉朝拜,這對山體與綠化現狀無疑破壞很大。兩者混為一談,便會令問題糾纏不清,況且有些事情如何理解往往見仁見智,正如警察局大廳可供奉「關公」,黑社會堂館可崇拜「武聖」一樣。不管怎樣,能諮詢、能討論都是一件好事,希望最終能形成最佳方案。
連串爭議不斷
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化身,在民間則象徵著聖潔寧靜、逢兇化吉、吉祥如意等多種含義。然而因為政府建立第二座觀音像,接連引發對重大決定欠缺諮詢、項目開支巨款說明不清晰、重大工程未公開招標,甚至「先上車後補票」等諸多爭議。觀音像未建成已吵成一片,如何能夠體現「吉祥如意、蓮花寶地」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