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個颱風「泰利」雖然並未直面吹襲本澳,但昨日仍為小城帶來狂風大暴雨,澳門特區於昨日清晨起進入即時預防狀態。得益於民防架構成員各司其職,做到適時預警,各單位前線同事堅守崗位,加上市民大眾的配合,使各項防災措施得以落實,有效避免出現因颱風而引致的嚴重傷亡事件,值得肯定及表揚。
近年,全球正面臨極端天氣頻發的共同問題,其所引起對人命或財產危害難以估計,特別是本接連經歷「山竹」與「海高斯」等十號風球的侵擾,密度是有記錄以來最高,本澳所面對的極端天氣風險與挑戰不容忽視。
為提高澳門防災減災和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特區政府早在疫情前的2019年已提出《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當中明確提到首要且優先發展的應急領域就是「基礎設施防洪減災能力」,並提出了多項行動目標與行動方案。
現時已完成包括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筷子基至青洲沿海防洪工程,以及如雅廉訪大馬路、提督馬路等地的下水道擴容等工作,近年內港與低窪地區的水浸問題的確有所改善。
但正如立法會議員黃潔貞所指,縱觀現階段政府完成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大多集中在排澇方面,這些項目在應對暴雨水浸問題上取得成效,但在面對可能發展的極端天氣如特大颱風疊加風暴潮發生時,仍將面臨相當大的考驗。
而政府現時已暫緩了興建內港擋潮閘、加高堤圍及司打口、狗場蓄洪池等方案,並提到需要視乎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竣工後的成效才決定是否興建;另外根據政府提交立法會財委會的資料,路環西側的防洪排澇方案也需延至2025年才能完成,這些防災減災建設的暫緩、擱置或延期,部分雖經過研究又或根據情況而決定,但對於整體防災減災能力有何影響,又有否其他方案作彌補,這些都需要當局持續說明,以釋除社會的疑慮。
距離2028年僅剩五年多,天災難料,但各項防災基建工程工期動輒兩、三年甚至更長,當局有必要加快設計及盡快上馬,提升本澳各區整體防災減災能力,方能真正提高安全城市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