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徐承康,右兩海坊會李仲言。
審計署6月9日公布《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的建設》審計報告,發現動用逾億公帑建設的內港北泵站,根本未能發揮實際效益。審計署批評前民署在事前在排澇標準選用上,未有諮詢工務局或作專門研究;工務局則早知悉內港區應採用20年一遇降雨強度的排撈標準,卻未有將研究報告寄予前民署知悉,審批內港北泵站施工計劃時,對工程只採用了10年一遇降雨強的排撈標準沒有提出意見。
澳門兩海坊會副理事長李仲言表示區內的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落成至今,經歷過連埸暴雨,居民及商户樂見區内受暴雨影响水浸的情况有一定改善,就算仍有水浸現象,其時間也明顯縮短了。尤其在與鄰近區域的水浸現象進行對比時,泵站所發揮的作用更加顯著。加上特區政府各部門恒常性在内港一帶疏挖淤泥及在低窪街道清理渠網工作,進一步優化內港排澇能力。
未來要真正解決內港因暴雨及天文大潮所引起水浸隱患,除了倚靠北雨水泵站外,還需要林茂塘、内港南和筷子基等各泵站為整個低窪地區發揮排澇作用,以及在下一階段改善區内剩餘清污合流渠網和擴闊舊有管徑較細渠管,這樣雙結合才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另一方面,現行沿用的《澳門供排水規章》已經超過20多年,建議政府因應今時今日的實際環境適時重新修訂。
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工程師徐承康表示,治水工程橫跨界面大,工期長,存在眾多技術難點,並非易事,惟期望各部門之間加強溝通,通力合作,減少公共部門之間行政程序所花費的時間,合力共助此類大型基建項目能夠更接地氣、更有秩序地落成,令內港區域一帶,無論遇到暴雨、颱風,或是天文潮等引致內港水浸的情形,都能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掉,滿足內港街坊日盼夜盼了許多年的心願。
工程師陳桂舜表示,經查閱審計署的報告後,的確難以理解三個部門是如何溝通得出的結論,但有關內港北泵站在技術層面上,使用10年標準而非20年標準的設計並非不可逆轉。
首先是內港北泵站現時是四台泵,陳桂舜指,三用一備,按計算三用應該在10年至20年一遇條線中間16年一遇左右,加上第四台備用泵接近20年一遇的水平,箱涵渠就本來設計就是50年一遇,但周邊多條雨渠都是舊渠,部份更是清污混合渠,要改善後才能發揮到設計下的效能。
另外,內港北上下連接的內港南和筷子基北實際上是同一組渠網,混合三個泵站計算後,總體是否能符合20年一遇的水平,最後真係未達到標準,差距也不會太大,不需推倒重來。建議當局可把四台泵的部份升級,換一個級別較大的泵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