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發行法律制度日前在立法會獲得細則性通過,未來貨幣的形式除了硬幣、紙鈔之外,也可以以數字貨幣的形式存在。然而在電子支付愈來愈流行的現代,貨幣的形式因為支付的多元而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愈來愈多人習慣無現金的生活,紙鈔、硬幣似乎變得累贅,尤其是本澳官方流通硬幣多達七種面額,使用率正在逐漸降低,其中多種面額硬幣更是變成「稀有動物」,相當罕見。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日前在立法會上回答議員提問時表示,近年來,電子移動支付使用率以倍數增長,從2019 年至2020 年增長了4.16 倍。電子支付不但更快更便捷,金錢交易還能夠直接入銀行,減少了隨身攜帶、銀行ATM 機存錢取錢的流程。數據顯示,2019 年銀行兌換出的硬幣額約為1,600 多萬元,但到了去年,僅剩下約300 多萬元。市面對硬幣的需求正在快速減少。
如今,許多市民在生活場景中僅會在小額消費時使用現金或硬幣,而且目的多半是「想把硬幣花掉」,而不少商家會推出8.8、9.9 等促銷價格,結果花出去十元沒想到收回一毫、兩毫,帶回家堆積在一起,很難再有花掉一毫兩毫硬幣的機會。
其實,相較於其他地區,本澳硬幣的面額種類仍算偏多,官方硬幣面額目前有一毫、二毫、五毫、一元、二元、五元及十元,其中十元及二毫硬幣現在市面上幾乎已經很難見到。
現金的使用與流通,其實是需要成本的。無鈔化進度最快的瑞典,在2018年時現金使用率已經降到1%。瑞典IKEA曾經做一個實驗,提供給現金支付的顧客一份熱狗,結果統計顯示,每1,000名顧客中只有1.2名顧客使用現金,雖然只有不到1%的顧客用現金,但員工卻需要花費一天工作15%的時間,去整理、計算現金。對商業流程來說,無現金化顯然能夠大大縮減成本。
對於有七種面額硬幣(還不算紙幣)的澳門來說,零售業者在處理現金上也比其他地方複雜得多。商家準備硬幣是為了現金支付的顧客,而顧客選擇支付硬幣,則是希望把它花掉不要再帶回家,其實沒有人想要使用硬幣。或許現在是時候重新想想我們的「貨幣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