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部分級分流診治機制有效應對高峰

病人候診時間保持平日水平
08/06/2023
21675
收藏
分享
病人候診時間保持平日水平
病人候診時間保持平日水平

石排灣衛生中心醫生梁家寶、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主治醫生梅仲常、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專科護士李志明。(林嘉欣攝)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利用分級分流診治機制應對高峰期,成效不俗。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主治醫生梅仲常表示,分級分流診治機制是根據求診人士病情的輕重緩急而決定病人獲得診治的先後次序;根據病人的病情,轉送至適當的診治地方;確保有醫療需要的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盡早獲得適當的診斷及治療,減少等候時引起的不安情緒;有效地調配員工及醫療資源;控制及加快病人流量,以減低急症室病人積聚及出現混亂的可能。

他指,除了分級分流診治機制,針對今波疫情,衛生局亦作出了更多的人力資源的調動:包括協調各個專科和社區醫療(即各衛生中心)在高峰時段支援。 因此,在今次流感及新冠高峰期間, 急診的擠兌情況很快就得到控制。在每日急診總求診(包括成人,婦兒,離島各急診)人數超過千人時,病人候診時間仍能保持平日的水平,各急診部都没有出現比較混亂的情況。

在新冠及流感高峰期間,按分級分流機制,輕症、高風險感染者、重症等不同的病人會分配到急診不同的區域,再根據輕重緩急的先後次序由不同的當值醫生護士進行針對性的診治。對一般健康的青壯年患者,予以對症治療藥物及早出院。高風險感染者除了對症治療藥物外,會視需要處方合適的抗病毒藥物;對重症病人就安排留觀及相應專科作住院治療。另外,外展隊伍亦每天不停地前往各間老人院社診治,減少這類人群因爆發病情湧到醫院。至於社區醫療亦在非預約門診中診治社區輕症,及時對具風險病患處方抗病毒藥物。

綜合來說,合理及有效的利用醫療資源,及時對高風險的新冠感染者使用抗病毒藥物,有效減少重症發生的可能性。與安慰劑相比,使用特異性抗病毒藥物,住院或死亡的風險降低50至89%。最後,確保醫院各科的有效運作,則是治療重症的重要基礎。

梅仲常稱,在三級預警機制下,醫院會實時監測感染人數、就診人數、輪候時間、留觀人數、住院人數、重症住院病人數等各種信息;定時透過短信發出預警信號予醫院管理層及當值專科醫生,以便根據三級預警機制及時調動人力資源及醫療資源。例如安排醫院內其他專科以及社區醫療(衛生中心)的人力作出支援,有效地縮短急診輪候時間。病床方面,調動各專科可使用之床位,合理啟動各級預案甚至開放使用臨時加床制度,去保障急診及整間醫院的正常運作。

防止醫療擠兌需市民配合

石排灣衛生中心醫生梁家寶表示,近期新冠感染數字有所上升,有時急診室每日求診人數超過千人,而衛生中心掛號非預約門診的市民,當中絶大部分的個案都是輕微的流感樣症狀居多。而按指引符合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長者或高危人群則未見出現高峰。她呼籲,輕症青壯年及兒童可在家休息,若需要就醫應使用非急症預約服務,避免佔用緊急的醫療資源,應讓有需要的長者及高危人群可以在合適的評估後有條件得到抗病毒藥物治療。她相信分流措施對預防重症和整體防疫工作都是有益的。雖然衛生局的預警方案可以抽出人手處理短時間內的人流高峰。不過要防止醫療擠兌,重要的一環都需要全澳市民配合,共同實現分級分流診治目標,這樣才能夠令更多的市民獲益。

梁家寶又分享支援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的情況,她表示,根據現有機制,身為社區醫療範疇的醫護人員,隨著本澳新冠感染個案近期有所上升,結合實時評估或當流感樣呼吸道統計圖表出現周期性高峰時,中心便會適時派出人手到醫院急診部支援,目的是減輕短時間內急診室的壓力。而根據經驗所得出結論,現有機制中的分級分流運作模式,可有效按輕重緩急,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

分流護理工作壓力大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專科護士李志明表示,在過往一個月面對大量的求診者,分流的護理工作承受著十分大的壓力,因為每位求診者經護士綜合評估作緩急輕重分級。根據經驗,在上呼吸道的求診者中,有大部分是新冠病毒「復陽」的個案,往往他們都會很擔心,雖然要面對大量護理工作,但也要以同理心的角度為患者多加解釋。同時,他亦提醒同仁,必須讓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才可以應付大量急增的護理工作。(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