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將美國大選的結果怪罪社群媒體,選舉期間,「調查希拉莉電郵門事件的探員被殺」、「教宗公開支持特朗普」等假消息病毒式地在臉書、推特上瘋傳;美國媒體曝光,馬其頓幾名青年,靠著在臉書發布假新聞而日進斗金,人們認為社群媒體強化了騙局,臉書就這樣被推上風口浪尖。
幾位馬其頓青年毫不諱言,要為網站帶來更多人流,在臉書上廣傳不可或缺。這也是如今許多傳統媒體的轉型模版,廣告投放量逐漸轉移到新媒體的時代,社群媒體和搜尋引擎可以直接把觀眾賣給你,而且無比精準,臉書不必僱用任何一位記者,就有數不清的內容在網頁上流動。內容生產者變成馬戲團員工,玩命地變更多花樣,但賺更多錢的永遠是臉書。
傳統媒體的崩潰可想而知,新聞是一種知識傳播的行業,這種工作原本就很困難,專業、複雜的東西沒有人想看,點閱率差,媒體人餓死; 即使有人想看,但一不小心造成反效果或得罪人,媒體人還是餓死。缺乏永續的財務模式,形成了媒體行業的責任真空狀態,媒體認為錢都是臉書在賺,臉書才有責任; 臉書卻認為自己只是間科技公司,所以也不需要負責。
事實上,臉書曾經僱用一批人篩選趨勢文章,但當保守派指控這些人存在左派偏誤時,臉書將他們開除,用演算法代替人力,這幾乎立即造成一些錯誤,但如今要朱克伯格重新使用人力,並不實際。朱克伯格本人也說,臉書從不想扮演仲裁者。
朱克伯格始終宣稱人性本善,錯誤自然會有人糾正,認真嚴肅的內容終究能讓人回頭,但事實是,教宗支持特朗普的假新聞被分享了86.8萬次,闢謠的文章只被分享了三萬次,朱克伯格也只能在言論自由面前,對謠言舉手投降。
把矛頭對準臉書,救不了傳統媒體。臉書的演算法不透明,其篩選資訊、蒐集用戶訊息的模式值得被警惕,然而要將選舉結果怪罪臉書,或許只是傳統媒體的情緒反應,畢竟當年奧巴馬當選時,人們都稱讚他運用新媒體足堪典範,當阿拉伯之春透過社群媒體推翻獨裁者時,我們又將之譽為臉書革命、推特革命。
其實臉書從來沒有變過,它早就告訴我們人們更喜歡的是個性化的社交訊息,它讓人們接收到的是商業結構和受眾偏好篩選出來的資訊,而非知識精英試圖改變公共輿論而生產的內容,但足堪告慰的是,臉書演算法再強大,內容仍然是由人生產出來的。臉書的「單點故障」,其實也是媒體產業的當機,新媒體與傳統輿論場的兩極化發展,甚麼才是新媒體時代的「公共空間」,值得我們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