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充斥著憤怒和恐懼。」這是英國廣播公司對美國大選進行數月觀察後得出的結論。但憤怒和恐懼卻不僅僅是美國獨有的病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高速發展30年後,如今的世界卻仍然存在嚴重的分裂。在西方,支持全球化、自由遷徙的精英階層和反自由貿易、反移民的本土派激烈交鋒;而在中東、俄羅斯及亞洲,反西方思潮再度興起,強人政治挑戰美國試圖建立的政治秩序。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指出,無論是反全球化、奉行保護主義的特朗普、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黨魁勒龐及全力推動脫歐的英國獨立黨前黨魁法拉吉,還是近期與美國口角不斷的俄羅斯、土耳其及菲律賓元首,他們在各自國內獲得的高支持率體現了如今由西方、尤其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發展體系存在嚴重缺陷。這種缺陷不僅造成經濟增長紅利分配不均,同時大國試圖利用政府多邊協議、自貿協定及對世貿等國際機構的控制權,達到擴張政治版圖的目的,令自由貿易的目的變得「不單純」,這些都是造成各國民眾對全球化感到疑惑甚至不滿的原因。
德國掀起反伊斯蘭主義浪潮,民眾示威抗議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互聯網圖片)
從消費者角度看全球化
美國總統奧巴馬日前亦在任內最後一次出訪歐洲時承認,全球化路線確實有待修正,但不能忽視全球化為世界各國帶來的經濟好處。他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本周三在德國《經濟周刊》發表聯署文章,指出貿易和投資可以提高生活水平,無論是僱主、僱員、消費者及農民,都能從自貿協定中獲得好處。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全球化帶動科技、技術突破性發展,造就資訊和資本的全球即時流通,令傳統的地理限制大大降低。與此同時,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方式的轉變,為企業的全球經營打開新局面,亦為民眾帶來更物美價廉的商品及服務,降低大眾的生活成本。資訊的流通共享為科技創新創造動力,亦為公眾提供參與政治決策的可能性。這些全球化帶來的實惠都不容小視。同時,這些趨勢亦是不可逆轉的。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全球化進程中雖然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但其造就的經濟增長確實令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嬰兒死亡率大幅降低。因此,在探討全球化問題時應更理性務實,切忌勿因噎廢食,全盤否定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
世界銀行指發展中國家極度貧困率近25年大幅降低。(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