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民聯主席劉家裕(右二)、副主席羅彩燕議員(左二)、理事長何金明(右一)及秘書長朱海生(左一)昨日在記者會上講述調查結果。 (經民聯圖片)
調查顯示,有71%受訪者無意向前往珠海發展。(經民聯圖片)
多數受訪者期望月薪12,000元至20,000元之間,20,000元以上者也超過三分一。(經民聯圖片)
為瞭解當前澳門青年赴內地就業的意欲,澳門經濟民生聯盟月前開展「 澳門青年在珠海求職意向調查 」。從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受訪者赴珠海發展意欲不大,聯盟籲優化政策宣講的形式、兼顧回流發展和減少通勤成本等,鼓勵澳青抓緊內地發展的機遇,展現氣魄迎接挑戰,實現個人理想。
新聞發布會於昨(22)日下午 2時在聯盟會址舉行,聯盟主席劉家裕、副主席羅彩燕議員、理事長何金明及秘書長朱海生講述調查結果。
劉家裕表示,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前澳門正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基於為本澳青年尋求更大發展空間,實現自身理想等考量,聯盟於四月初開展是次調查,並以與澳相鄰的珠海巿為基調,旨在收集澳門青年赴珠海就業的求職意向和需求,為有關當局及聯盟在制定相應規劃助力澳青參與國家發展方面,提供參考價值。調查對象為 18至 45歲的澳門青年,以電話訪問和網上問卷方式開展,共收回 1,040份有效問卷。
月薪期望萬二至兩萬人民幣
羅彩燕稱,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一受訪者基於對當地不熟悉、家庭及交通等因素,赴珠海發展目前意慾不大,而受訪者所具備專業知識範疇的首三位為管理學、教育學和文學,倘若在當地求職,大多有意從事文體娛樂、教育和金融等行業居多,受訪者赴珠海求職時優先會考量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等方面,同時對月薪期望值由 12,000至 20,000人民幣或以上。另一方面,受訪者主要從新聞媒體、親朋戚友、政府部門官方渠道,了解內地各地城巿對於港澳青年創業就業的扶持政策,其中有逾六成受訪者不熟悉珠海已推出的相關扶持措施。目前,內地不同城市邀請一些已在當地工作和生活經驗的港澳人士,作為大灣區的職場導師,冀吸引港澳青年赴當地發展,其中有六成三受訪者願意接受相關指導,並期望導師能向他們提供實習指導、職業指導和求職推薦等服務。
調查具三項重要意義
何金明指出,逾八成七受訪者年齡介乎於 18至 24歲,而且逾七成受訪者為正修讀學士教育以上程度,在就業狀況中,逾八成三仍在求學階段,為此,在現時澳門就業及走赴內地就業的層面上,認為是次調查具有三項重要意義:一是明晰澳青的就業意向;二是掌握澳青的職業發展、三是促進珠澳青年就業合作。藉調查收集澳青對行業和職位的需求、就業待遇和實際遇到困難的成因等數據,助力相關政府部門、企業和教育機構制定更精準的「就業扶持措施」及「政策宣講策略」等,並在心理輔導及職介導向方面提供支援,增強澳青赴內地發展的意欲。此外,調查亦為本澳在人才培養方面指明方向,探討兩地在推動青年創就業方面促成更多合作,互補優勢協同發展。
多方提升就業措施接觸面
朱海生說,針對調查結果,聯盟提出三點建議:一、多方合力提升有關方面創就業措施出台的接觸面。建議相關政府部門除透過傳統媒介作訊息發放外,亦可多與澳門民間力量等合作宣傳,在宣傳策略上宜以短視頻和圖文包,引導澳青考量自身發展和就業前景等為主軸,並藉面對面交流等形式,為他們創造細緻研讀相關措施條文的機會,激發和增強他們赴內地就業意欲。此外,還可藉澳人北上消遣的契機,透過推送訊息、一日工作體驗等舉措,深化他們對內地發展的熟悉度和認同感,同時降低就業文化差異感。
二、鼓勵措施宜綜合考量澳青後續回澳發展的實際情況。現時相關措施皆以港澳青年在當地發展為主要框架,縱使澳青被相關措施吸引赴當地發展,但仍有相當部分澳青的家庭情況不支持他們長時間在外打拼,建議內地有關部門考慮此情況,在為澳青提供發展機遇的同時,亦應積極與澳門特區政府就人才培養方面多作探討,以在本澳創造相近的就業崗位,完善大灣區城市間的就業銜接,助力澳青可持續發展。
降低通勤成本 考量回澳發展情況
三、降低跨市通勤成本。考慮到居民更常以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為主,建議持續完善跨境公共運輸網絡,以點對點的形式縮短澳人往返各地的時間,並做好口岸接駁配套和探討便捷的通關模式等,創造有利澳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條件。
四、出台更多澳人當地就業的便利舉措。例如內地企業或政府部門可為在當地就業的澳人提供人才公寓等,在優化澳人在內地就業所需的同時,也降低生活成本,間接提升報酬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