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發展促進會會長蕭頌銘
城促會關注內港治水方案何時推出,城區發展促進會會長蕭頌銘表示,特區政府近年開展多項內港治水工程,如雨水泵站、蓄水箱涵等工程十分成功,排澇功效顯著,積極應對了天文大潮海水倒灌及暴雨造成的水患問題,確實大力改善了內港環境,解困了內港居民多年問題,工程值得肯定及讚賞。颱風的宣傳和防範工作亦有極大改善,確保了市民大眾生命、財產安全,成效有目共睹。
雖然政府的治水措施有一定成效,但內港水患始終未能徹底根治,每年颱風帶來的風暴潮衝擊隱患仍然存在。無數內港及舊城區居民、商戶,依舊無奈長期生活在惶恐之中。
蕭頌銘憶述,城促會早於2021年曾邀請多位關心內港治水博士級專家、學者舉辦「內港治水工作坊」研討會,綜合專家論證結果,建議在岸邊對開不遠海面建造較高堤壩,應是解決颱風帶動風暴潮較優方案。
通過在碼頭以外約15至20米填海建造休閒綠化帶,將碼頭保留,並按政府既定產業方向將碼頭活化,改造內港建立新產業結構。在綠化帶以外建多層防洪堤壩,堤壩底部建蓄水涵箱,用作優化及取代現正建造的泵站及蓄水涵箱系統。地面行車,成為內港外環幹道。中層建設輕軌,接駁媽閣及青茂輕軌站。頂層供市民及遊客觀光,堤壩向海部分仍可停泊船隻,更可按需要建立各種親水設施,供碼頭、航運及旅遊休閒之用。
此構思不僅可根治水患,更可一次性改造內港及改善交通,並配合未來輕軌系統的發展,為本澳休閒旅遊中心發展提供更多助力。蕭頌銘強調,相關建議是專家提出的初步建議,需再三研究、論證。他補充有聲音表示堤壩阻擋內港海景是偽命題,其實內港環境並不美觀,不僅經常泊滿船隻,且長期有難聞異味,所謂海景實在沒有太大觀賞價值,亦極少見到市民或旅客在區內觀賞海景。
根治水患對澳門未來發展舉足輕重,是值得做且必須做的事。他指出,內港治水,是全澳市民的希望工程,不管投入多少都值得做,這是投資,不是浪費,而且政府亦一定有條件負擔相關支出。假設建築堤壩需耗資100億,但根據財政局公布數字,「天鴿」為澳門帶來的直接及間接損失已超過125億,若堤壩成功阻擋下一次「天鴿」,便悉數抵消整項工程所有開支,且尚未計算堤壩建成後,因投資者安心,重新積極投入內港及舊城區建設為澳門所帶來的長期經濟收益。
內港水患持續困擾澳門社會,相信市民不會反對根治內港水患的任何建議。他直言市民大眾對現屆政府充滿期望,相信必定明白內港治水的重要性,有決心、有魄力、敢於承擔,必將積極推動內港治水工程盡快上馬,在不遠的將來帶給全澳市民嶄新面貌的內港及舊城區。
舊城區在澳門發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只有做好治水工作,舊城區才能得以長治久安,才可以為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發展奠定基礎。「天鴿」被稱為兩百年一遇的災難,無奈翌年就再出現百年一遇的「山竹」,這充分反映世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所以我們更應心存敬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做足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