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受疫情、經濟下滑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市民生育意願下降,出生率連續幾年下跌,去年更跌至6.4‰,是1985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低位。出生率下跌造成生源減少,可能影響本澳學校發展。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邀請教青局非高等教育廳廳長張子軒、中華教育會副會長王國英、前線教師胡杏珊,與公眾探討出生率對教育的影響。
張子軒表示,出生率下降是近年全球議題,對各行業都有影響,又指本澳出生率有變化周期。他舉例稱,由16/17年「龍B」入學曾達約7,000人,到現時大約5,000人入學,局方透過25至35人一班的小班教育調節機制,不會令班級規模過份擴張或減少,以保障教師團隊穩定。
中華教育會副會長王國英稱,去(2022)年有4,300多個新生嬰兒,較今年報讀入學的新生下降了約1,000人,他認為,因本澳大部分學校都是免費教育,資源主要來自政府,出生率低能為政府提供契機,推出措施拉近學校在硬件的差距,希望在保持班級規模同時提升教學質量。
前線教師胡杏珊稱,小班制能增加學生學習速度及自信心,亦讓老師更能觀察班級及學生表現,因材施教。
有公眾建議本澳幼兒入學應採取抽籤派位方式,突顯公平性。張子軒回應稱,若以抽籤形式可能會導致家長未能選擇自己心儀教學理念的學校入讀,以及衍生跨區返學等問題。王國英認為,本澳各辦學團體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入學面談可確保學校因應發展理念收生,保障教育多元性,讓家校雙方都能有選擇權。他又指,本澳多元辦學模式值得保留,能培養出不同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