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看見數字的背後
17/04/2023
32861
收藏
分享
【社論】看見數字的背後

行政長官賀一誠上周五出席立法會全體會議,就經濟民生等社會關心議題回答議員提問。拼經濟是政府在復蘇之年最重要的工作,受惠於通關效應,本澳旅客量顯著回升,帶動各行各業逐步復蘇。然而經濟向好固然值得高興,但在復蘇的表象之下,失業的結構性問題與居民收入減少的問題,都讓民眾難以感受到經濟復蘇的實際好處。

賀一誠直言,儘管現在已經放開,但本澳仍存在更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一直以來,政府與工聯不斷舉行就業配對與各項培訓,持續幫助失業民眾找工作,但實際的情況是,雖然失業人數減少,但更多人的收入變少了。根據統計,去年月收入不到1.2 萬元的本地全職僱員人數,較疫情前增加約3,500 人,月收入20,000 元至40,000 元的本地就業人口,則減少1.7 萬人。更多的民眾收入減少了,即使物價指數僅上漲1%,民眾都會產生相對剝奪感。

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在於被動的產業轉型。過去一直以發展旅遊博彩業為主的經濟型態,即使多年來嘗試推動經濟適度多元也收效甚微,面對疫情的衝擊與博彩政策的轉變,早已成形固化的產學層面都要面對劇烈的變化,不只許多博彩業僱員要面對轉型,許多應屆畢業生在本地也愈來愈難找到對口的專業。而離開博彩行業,薪資水平自然較以往下降許多,連帶的消費能力、消費慾望也都會降低。

另外,雖然本澳消費者物價指數按年僅上升1%,以經濟學定義而言甚至屬於通縮水平,卻不代表民眾切實感受到的物價沒有上漲。每個人消費習慣不同,生活需求不同,對物價的感受自然也有差異。

從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看,多數項目價格都沒有較大波動,但佔權重較多的石油氣按年升1.84%,食品與非酒精飲品升2.15%,都較整體數據升幅為高; 而家居服物與教育費用則分別按年升10.02% 與9.98%,這兩項佔權重合計不到5%,自然反應不到整體的物價指數上,然而對於有孩子的家庭或雙職家庭而言,使用家居服務與孩子的教育費用都是必須的花費,這些費用確實是明顯上漲了,再對比薪水的有減無增,壓力自然是百上加斤。

政府施政不應僅看表象數據,而要深層次分析數據背後的意義。人民就在那裡,政府絕對可以做得更多。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