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早前首開先例,成功完成首宗本地器官移植手術,患者透過親屬捐贈,成功移植腎臟。然而本澳目前有600多位接受洗腎的患者,移植需求不少,相關制度有待建立。衛生局昨日透露,當局正準備構建腎移植輪候者數據資料庫,包括對輪候者篩查及訂定評分制度,期望一至兩年內完成。
衛生局器官移植工作小組協調員戴浩華昨日在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上表示,當局將對本澳600多名接受洗腎的患者進行需求調查,分析每人的實際需要,並進行臨床評估,分析病情及血型等數據,按年齡及病情排序,紀錄在移植輪候資料庫內,並制定標準,對前在腎移植患者做評分,排定輪候順序。相關工作量龐大具挑戰性,當局只有幾名腎科醫生,希望爭取在一兩年內完成相關工作。
「澳門論壇」昨探討本澳器官捐贈制度,市民發言踴躍。(梁佩茵攝)
正設計器官捐贈卡
戴浩華稱,以本澳人口計算,即使有再多的捐贈者恐怕也難以滿足需求,必須透過區域合作,加入「中國國家人體器官分配共用系統」,也為中央登記建立基礎。此外,目前也正設計器官捐贈卡,將陸續與民間社團合作,開展宣傳工作。
昨日在論壇上,多位發言市民認同器官捐贈,但關注輪候制度的公平性及處理細節等問題。本身是腎病患者的義工蕭先生表示,曾有病人在內地輪候六次都因不同的原因「被跳過」,感到相當沮喪,希望當局的輪候制度能有清晰的指引。
衛生局器官移植工作小組協調員戴華浩指出,期望一兩年內完成腎移植輪候數據庫。 (梁佩茵攝)
市民關注輪候公平性
與會的鏡湖醫院副院長陳泰業對本澳市民的理性態度覺得感恩,認為作出器官捐贈決定非常難得,相信本澳未來捐贈數量不會比鄰近地區少。他又稱,在法律層面上,公私營醫院應該都能參與器官捐贈計劃,但有關經濟方面的問題就需要政府出面牽頭解決。腎友協會理事長梁錦華則表示,希望本澳輪候制度公平公開,當局能對未得到輪候的患者有適當輔導,解釋實際情況,避免造成被「打尖」的誤會。
本身是為腎病患者當義工的蕭先生關注輪候制度的指引是否公平清晰。 (梁佩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