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行政長官賀一誠的一句「特區政府重視在橫琴的發展,希望橫琴可變成第二個澳門。」令全體澳門居民對琴澳融合充滿嚮往。三年後,儘管期間遭受疫情的嚴重衝擊,甚至令兩地的人員往來、商貿活動一度喊停,但琴澳融合的大勢早已滾滾前行,不可逆轉,特別是全面通關後,深合區、廣東省乃至中央接連公佈的一系列惠澳政策,更令琴澳融合重新走上快車道。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即便大方向早已確定,但一些配套措施的遲遲未能落實,可能會給在琴發展的澳人澳企帶來諸多不便,反而不利於澳門居民從心理上對橫琴產生歸屬感。多名正在北京出席兩會的委員及代表均建言,促請優化橫琴口岸對攜帶物資入境的管理措施。
他們指出,不少澳門居民反映,雖然橫琴口岸在人員通關方面十分便利,但由於橫琴海關仍與其他海關一樣對於隨身攜帶的貨物採取較為嚴格的管理措施,即時是遷居深合區的澳門居民,攜帶一些個人物品例如大件物品(傢俱、鋼琴、電器設備等)、特殊物品(木製品、玉石工藝品等)、貴重私人物品(首飾、手錶等)、藝術及收藏品(書法作品、畫作、雕塑等)一同帶至深合區,須要按常規進口手續報關繳稅,否則無法過關或只能放棄不要。此外,企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辦公室需要搬遷但辦公傢俱、電子設備、企業收藏品等都無法搬至深合區。而全部重新購置更會造成資源浪費,並給企業帶來額外的經濟壓力。
試問如此不便利的措施,如何突顯深合區與澳門深度融合的概念?又怎麼能吸引澳門居民及企業到深合區生活、就業、創業呢?
對此,委員代表們亦提出解決辦法,包括適當放寬允許澳門居民攜帶進入橫琴的物品品類及數量,並建立物資清單,簡化攜帶物資入境程式,同時研究設置特定居民通關通道,提升特定居民的通關便利水準平等等。
可以預見,在橫琴正式封關之前,琴澳在生活趨同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但兩地政府不妨聽聽委員代表背後的民意民情,創造條件便利澳門居民琴澳跨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