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接連出招「控車」,繼調升公共停車場收費和縮減部分咪錶位停車時限後,日前又透露計劃今年內將「30年不變」的路邊咪錶位收費提價,加幅一至兩倍,希望增加咪錶位泊車周轉率,及提高養車成本遏制車輛增長,緩解日益嚴重的交通壓力,不過政府的如意算盤未打響,已觸發坊間激烈反對。
市民反對路邊咪錶位加費可以理解,回歸以來,澳門經濟走上一條發展的快車道,衍生人口快速增長導致公共交通長期擁擠,迫使大家購買私家車、電單車出行,路面車輛激增又形成交通惡性循環。
目前全澳機動車輛已超過25萬輛,但路邊咪錶位只有區區11,000餘個,僧多粥少自然令「泊車難」積重難返。市民在飽受公共交通不便、泊車困難之餘,還要付出更高的用車成本,難免對此怨聲載道。
當局認為,提升路邊咪錶位收費可以增加泊位周轉率,有助解決泊車難的問題,不少市民反映,實際情況與當局構想相距甚遠。
平心而論,澳門公共泊車收費向來便宜,即使新收費倍增,與香港甚至內地大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再者,機動車輛是很多市民賴以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就算咪錶位收費再貴,在供求嚴重失衡情況下,咪錶泊位依然是「一位難求」。
另一個阻礙咪錶泊位周轉率的癥結,是本澳違泊濫泊情況嚴重,但拖吊違泊車輛效率低下。
據治安警數字顯示,去年檢控咪錶違泊逾18萬宗,每月約600至800輛機動車因違泊被鎖,但被拖走的僅約30部,其餘九成違泊車輛繼續「佔山為王」,加上咪錶車位違泊罰則低、拖車行政處罰程式冗長,變相助長違泊者漠視法紀,因此,昨日再有議員立法會議程前發言中提出,當局如果沒有做好道路管理,落實執法工作,以及提升違泊罰則,即使加價亦難以提升咪錶位的流動性,反而會引發私人車位的價格及租金出現加價潮。
綜觀政府近年的控車政策,明顯可以看出當局是希望用「循序漸進 多管齊下」方式來控車,不過在推行新政策前,當局應結合不同區份的泊車位流動率和負荷等數字,充分說明加價的準則,讓公眾充分討論,同時保證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者必究,無疑可增加行政透明度,加強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