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個周末,旅遊區都因人流過多而實施人潮管制,澳門又回到每逢假日必塞爆的久違日常。雖然和疫情前相比仍有差距,但成倍翻番的旅客量讓人在欣喜之餘也有擔憂。
首先是生意突然多了,人手卻是疫情時水平,中小企業急於招聘,但本地失業率仍有4.5%,一邊是還有許多人找不到工作,一邊是還有許多工作找不到人,外僱問題的矛盾在社會輿論熱點中浮浮沉沉。企業希望盡快補充人力資源,但用疫情期間的價格想要請到本地人仍有困難,要生意額與僱員薪資待遇同時提升,現在似乎仍有難度。
另一個問題是交通。疫情期間港珠澳大橋人流車流都稀疏,道路交通只需要消化本地車流,問題隱而不顯。隨著口岸開通、港客歸來,加上澳車北上的意外驚喜,僅一條通道連接人工島的交通網很快出現難以負荷的問題。
自開關以來,巴士班次加密,從大橋口岸人工島往返的車輛愈來愈多,加上港澳通行私家車與澳車北上的車輛,以及原本前往人工島的重型施工車輛,友誼圓形地一帶愈來愈容易塞車。而且不只上下班高峰期堵車,遊客回歸之後,晚上也開始堵車,等於一天幾乎從早堵到晚,連晚上都逃不掉。
經濟復蘇也考驗著城市承載力。經過三年的疫情考驗,周邊環境、政策、人口、熱點都大不相同,人們既想復蘇,也想復常,但兩者之間很難有平衡。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復蘇之後將榮景保持,以更可持續、更有遠見與願景的規劃與建設讓居民與遊客共存、傳統行業與新興產業共存、讓都市與生態共存,讓經濟發展與生活質量共存。
人們已經習慣了三年沒有太多遊客的日子,政府在一面吸引更多旅客來澳的同時,也有必要重新檢視城市承載力的問題,畢竟創新和發展總是帶來很多改變,而保障居民生活安全便利也是不能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