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走完最後一里路的有時候是你的對手。很難想像一個能選出奧巴馬的國家,竟然也能選出特朗普擔任總統,若攤開大選得票地圖,東岸和西岸零星幾個州的點點藍光被中間幅員遼闊紅海所分割,美國的分裂如此明顯,卻始終被民主與自由的迷霧所掩蓋,直到特朗普這樣的非典型人物出現,才讓美國人意識到潮水退去的尷尬。
很多人說這次美國大選誰當選都一樣,美國都會面臨分裂。事實上,美國民主與繁榮的樣貌,建基於獨特的包容制度,保障私有財產、保障言論自由,防止一黨獨大,保障大部分人可以受教育、參政,令一國元首不可能無視人民的訴求,專斷獨行。然而,特朗普其人及他使用的競選方式,都在挑戰美國的上述價值,這種分裂前所未有,也與希拉莉勝選造成的分裂不同。
特朗普用煽動仇恨的方式競選,仇視希拉莉,仇視拉丁族裔、仇視伊斯蘭教,這種排外的民粹主義思想與大獨裁者或軍閥沒有甚麼不同,更讓人想起德國納粹希特拉。美國媒體曾在佛羅里達州進行一項調查,有40% 的特朗普支持者相信希拉莉是個「惡魔」,19% 覺得「不確定」,對於美國現存體制的看法,41% 的受訪者認為大選被操控,而希拉莉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資助者,應該被「關起來」。
特朗普不是第一個靠著分化社會獲利的人物,但他藉由妖魔化對手,利用民眾對現況的不滿,踐踏保障弱勢的底線,將美國原本值得尊重的多元包容氛圍破壞殆盡。
問題是,特朗普終究不是希特拉,特朗普說的話和他本人之間沒有必然的連結,他善於表演,當他知道民眾需要甚麼或做甚麼的時候,他就會這麼做及這麼說,因為政治演化到一種程度的時候就會成為一種表演,特別是在民主社會。信息本身的流傳就很有誘惑性,不論這個信息背後有沒有真相。
美籍德裔哲學家漢娜.鄂蘭曾經指出,表象驅動著政治,政治本身就是戲劇,而流行語及口號最終都會取帶正經的政治辯論。
美國終究是倒在了這波民粹主義反建制、反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奧巴馬領導的美國政府沒有即時採取足夠措施,正視上百萬家庭失業、房屋斷供被沒收,本應自食惡果,但是敗給特朗普,卻是對美國兩黨政治的致命毒藥,共和黨屈服於特朗普,未來的日子也不會好過,而讓特朗普當選的美國選民,也應該想想自己是不是很享受特朗普提供的政治表演呢?如果我們不能控制的受到這種表演迷惑,政治體制或者民主體制到底意味著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