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措施放寬後,疫情和復蘇都一樣來得急速,前後兩個月,市面由冷冷清清變得摩肩擦踵,大家還高興不了幾天,復蘇帶來的副作用卻日見突出:防控時顧客有限,企業入不敷出,只能縮減產出和人手,復常後旅客迅速回升,生意突然多了,人手卻仍只是防控時的水平,肯定緊絀。企業需要重新增聘人手,社會累積下來的長期不信任感也來「復常」:「咁心急請人梗係要請外勞同與本地人爭」,本地人在疫情後關心的工作職位、待遇、前途和晉升等等,都一一回到公眾議程。而且,成功引來人流「打卡」的「新馬路任我行」以及氹仔官也街每天上演的萬人空巷,都在提醒大家,幾年前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又回來了:旅客急速回升,交通有何配套?城市負載量如何在旅客與市民的出行平衡,以減少旅客回升對居民造成困擾的老問題?。
其實,像當年賭權開放時一樣,迅速的發展常常有速度帶來的問題。因為轉向過快,調整時間不足,更容易因為經濟成果分配不均埋下社會分歧加大的隱患。所以社會在全力發展之餘,亦應該顧全經濟成果能否合理地分配給每一階層,而不是只有少數人受益。
故此,政府必須要加強本地就業培訓、輔導及配對工作,將先前外勞滿約後空出的工作崗位,尤其是高層職位,返還給本地職員,並注重協助本地畢業生投身社會、規劃職涯;在招徠旅客之餘,當局亦要儘快改善交通配套、周詳考慮當區民生所需,適當過渡,平衡好經濟和民生;恢復、增加各項社會文教福利、央積金分配,確保各階層都能夠從經濟發展中受惠。
經歷三年防控,從前經濟發展說的「蛋糕」總算有回來的跡象了,但如何分蛋糕?澳門不再是二十年前了,要分得好,真要好好考量。
公民力量會長林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