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走進年輕人的內心
08/02/2023
49529
收藏
分享
【社論】走進年輕人的內心

從前兩年盛行的躺平主義,到最近再有人提起的隱蔽青年,其實談的都是同一個主題——失去積極性的社會,要如何往前走?當多數人存在躺平主義,當更多青年不就業、不通報失業,消失在政府機構的雷達中時,這個社會會變成甚麼樣子?

本澳失業率有所緩解,但仍有逾萬人處於失業狀態,部分人雖未失業,卻長期就業不足,加上許多年輕人長期找不到工作,社會的積極性漸漸喪失,成為人們口中的「隱蔽青年」。

當青年離開學校步入社會時,一份工作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也給予了年輕人一個安身立命的角落,無論薪水高低,有工作的年輕人有了自己的軌道,有前進的目標與動力,有成就的動機。然而在疫情衝擊下,不少年輕人「畢業即失業」,一下子茫茫然不知該做甚麼,還未就業就先淪為失業大軍,尋求社會與政府的幫助,卻得到政府官員「放下身段」、「轉變心態」的回應,有些人或許因此開始自我懷疑,不再願意與社會太多接觸,害怕遭遇社會的敵意。

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必定是強者與弱者都能夠共存的社會,遭遇挫折的青年不應就此封閉,而是需要政府乃至社會給予更多的關心與鼓勵。

無論是「躺平」或是「隱蔽」,其實都是年輕人向外界發出的求助訊息。也是社會需要改變的訊號。許多人放棄努力而躺平,是因為經歷過無數的失敗,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敢再努力,害怕再多一次失敗,就會完全失去生活的動力。加薪、買車、買樓這些「成功」的象徵,看來遙不可及。

年輕人面對的問題,其實和中年人、老年人會遇到的沒有甚麼不同,只是當年輕人都愈來愈受挫,社會的積極性和幸福感便很難提升。因此政府應當更加關注年輕人的議題,即使許多社會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也應該透過更完善的青年關注體系讓年輕人參與到社會中來,藉由實踐來了解問題、解決問題,關心社會,點燃心中的一把火,在社會中、生命中找到一條出路。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