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開放防控措施後,新冠感染高峰期來得快也去得快,隨著大部分人「陽過」轉陰,這一兩周來澳旅客逐漸增多,踏入2023年本澳更像搶得「開門紅」,最近一周的旅客量屢創疫情三年以來的新高,市面熱鬧,遊人如鯽,店舖外顧客大排長龍。大家在迎接復甦的同時,各區道路開始擠得水洩不通,「塞車」處處,似乎又重回2019年那繁盛、但交通承載力高負荷的時候,只是這一刻,因為經濟過市面冷清的經濟低潮,更多人將之視為「甜蜜的煩惱」,但不代表交通問題不重要。
事實上,上周日均旅客3.7萬人次、最高峰周六全日旅客5.5萬人,其實只是疫情前的三分一左右,但道路已經擠塞得如此嚴重。假若澳門的復蘇進程持續,疫情前的種種交通問題必然會重現,到時即使媽閣站輕軌能夠開通,恐怕仍難以舒緩本已沉重的交通壓力,影響社會民生之餘,亦會有損遊客對本澳的旅遊體驗,成為澳門旅業復蘇的瓶頸。因此,政府在全面通關後急需着手解決本地的交通問題。
半年前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 》公開諮詢文本中,當局提出「規劃研究水上交通」:「通過水上航線連接,提升出行方式多樣性及便捷性,疏解陸路通道交通壓力。」這對於當時仍處在動態清零時期、遊客稀少、道路疏落的澳門而言,似乎是沒有急切需要的事情,但放在現在,規劃水上交通卻可能有助疏導本澳通關後日益擠塞的道路環境,值得加快進度落實,例如增加來回澳門、路氹乃至橫琴的航線,經營班次較多的「水上巴士」,或有助分擔澳氹大橋及多個交通樞紐的流量,也能方便每天過海的上班人士及旅客,對於長遠需要逐步復蘇的澳門來說,今天應該也是澳門路氹間再次起航的時候了。
公民力量會長林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