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司警偵破一宗詐騙案件,涉案人利用相同地址開設大量空殼公司,且向財政局提供不實報稅資料,過去三年合共騙取政府近300萬元疫情經濟援助款項,當中部分款項已成功提取;公帑損失不菲,事件令公眾嘩然,不少意見指出有關審批和監督程序存在漏洞。
雖然,有關個案主要涉及政府因應疫情影響而推出的《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當局需要在短期內向受惠者發放援助款項,部門工作確實面臨壓力;但無論個案是否個別事件,公眾均期望當局完善機制,加強巡查,及早發現和遏止倘有的詐騙稅務優惠或經援情況,更必須全力追回涉及不當領取甚至詐騙個案的款項,令公帑得以善用。此外,當局須繼續積極推進電子政務應用於稅務範疇,除了便利企業和居民處理報稅等事務,也有利於管理資訊,加強監察工作,提升服務質量和績效。
涉及報稅的詐騙行為尚有「呃外僱額」,不時有居民投訴被從未任職過的公司或前僱主虛報稅務狀況,懷疑用以假裝聘請澳門人而呃名額;警方更揭發有個案涉及獲批外僱配額後再「賣額」圖利,儘管近年在報稅程序上作出改善,但無論是呃援助金抑或假聘用個案時有發生,當局必須認真跟進,持續優化相關監察機制和職能,遏止藉虛報稅務資料等的欺詐公帑或其他不法行為。
立法會直選議員 李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