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跟隨內地放寬疫情防控,社會開始出現搶購藥物的情形,不少退燒、感冒藥一盒難求,不僅連花清瘟等防疫藥物奇缺,甚至如「必理痛」等常見藥品已經賣斷貨,而抗原檢測試劑也相當搶手。政府呼籲民眾不必過分擔心,若出現症狀應先向社區門診求診,相關藥品當局也會保障供應,確保充足。
12月7日防疫「新十條」出台,對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輕症患者建議服用退燒藥、止咳藥等非處方藥緩解症狀。此前,內地多個城市曾經對這些退燒、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類藥品」的銷售嚴格管控,大部分藥店因此備貨不足,不少家庭的日常儲備也少。政策放寬後,出於恐慌、保險等心理,各地居民大量囤藥,購買數量遠遠超過日常市場供給,多家藥店的連花清瘟、布洛芬、抗原試劑盒等已斷貨。
內地需求孔急,連帶港澳地區有關藥品也跟著緊張。媒體報道,從上周開始,香港藥房出現退燒藥搶購潮,感冒藥、發燒藥、消炎藥、止咳水就缺貨嚴重,必理痛更是「兩、三個月都不會有貨」。此一情況在本澳也同樣出現,本報記者走訪多家藥局,均可見店外大排長龍,店門口早早掛起某某藥品售罄的告示,許多民眾甚至在內地網購,一盒原價40至50元的必理痛,從內地送到澳門網購價格已經來到250 元左右。
其實,許多排隊買藥的民眾,本身並沒有立即的需求,但大家都擔心一旦染疫得不到治療的危險,也有少部分人眼見藥物緊俏,打起奇貨可居的算盤。不法走私及囤貨需要當局出面治理,而在社會面更重要的,則是消除民眾的不必要恐慌。
雖然本澳疫情逐漸升溫,但政府已經準備好各項資源,首先全澳市民都將獲派發一個抗疫包,當中已具備必要的治療藥物,若不幸真的染疫,政府抗疫包能夠發揮作用,除此之外,當局也設立了感染者社區門診,就近為不舒服的民眾提供治療。不少專家都指出,年輕人甚至不必吃藥,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就能自然痊癒。抗疫三年,長期清零政策難免令民眾對病毒高度恐懼,是時候加強科普、賦能民眾,重新恢復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