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省港澳辦、省社科院等共同發起組建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近日發布《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力發展研究報告》,通過時間和地域兩個軸線上的資料對比,梳理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主要成效、經驗特徵和提升方向,總結了大灣區創新力發展的五大趨勢。
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過科學技術財政支出佔比、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11項細分指標,總結出大灣區創新力發展有以下五大趨勢
「高投入- 高產出」良性循環
2016至2020年大灣區內地九市科技財政支出佔比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撬動全社會研發投入保持14.52%的高增長率。此外, 2016至2021年大灣區內地九市A股上市公司研發人員規模逐年擴大,從2016年的24.85萬人上升至2021年的53.79萬人,在數量上實現翻一番。
長期的高投入也帶來了顯著的創新紅利和持續的競爭力。大灣區專利授權量佔全國比重在2018年就已超17%。大灣區技術市場成交金額佔全國比重逐年提升,2020年約佔全國成交總額的12.22%。
創新生態鏈發展布局成效顯著
粵港澳大灣區各市力爭實現優勢互補,香港、廣州優質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較好地支撐起基礎研究需要;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民營經濟發達,在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方面自主創新動力較足;港澳作為面向國際的窗口,能更好更便捷地吸引全球資本和人才,不同環節的技術優勢強強聯合,促使大灣區日益形成技術創新協作生態圈。
科技集群和創新發展效應突出
粵港澳融通平台的逐漸成熟。在世界產權組織(WIPO)的《2022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2020年「深圳-香港」科技集群擴大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並於2020至2022年連續三年在全球百大科技集群中排名第二。隨著廣州、深圳、珠西等都市圈的漸次擴散和粵港澳三地互動交流的日益增強,將更好地匯聚和催生創新動能和規模效應。
各地域領域均衡發展仍需兼顧
大灣區不同地市綜合創新力差距較為明顯。區域板塊上,珠江東岸在各項指標上的創新成效顯著強於西岸城市,接下來需要有計劃地緩解創新發展的空間不平衡問題。
基礎研究「短板」仍待補齊
根據《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在SCIE科學出版物數量低於綜合排名在其後的北京、上海-蘇州集群,且僅有北京數量的一半。接下來,粵港澳大灣區將加快建設尖端實驗室體系和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只要繼續發揮產教融合和灣區聯合辦學優勢,未來創新環節有望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等多個鏈條。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報告指出,大灣區創新力發展呈現注重研發投入等五大趨勢。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