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舉行《東區-2詳細規劃草案及輕軌東線》介紹會,會上提及當局計劃在東線輕軌站內構思增加商業元素以填補輕軌虧損。
過去就任議員期間,針對輕軌,我最關心的是超支以及如何加入商業元素以「開源」兩大問題。要控制超支,原因大家都明白,但增加商業元素以「開源」,似乎不是人人覺得有可為。自己當年得到的政府的回應就是,疫情下輕軌氹仔線客流量少,效益不高,連自動販售機的招標都不太成功。輕軌氹仔線目前人流較少,確實較難去設置有規模的商業元素,但隨着連接澳氹的媽閣站啟用,現況可能會有所改變。
相比2028年才完工的東線,明年就要開通的媽閣站,使澳氹居民能夠乘搭輕軌來往兩地,其便利性更為明顯。而且,媽閣站所在位置亦將成為澳門日後重要的交通樞紐,巴士、的士等轉乘站均設於此地,如果政府規劃得當,一併考量恆常開通到氹仔和路環的海上觀光路線,整個媽閣交通樞紐以及輕軌氹仔線帶來的人流應該可以增強商業元素的可行性。不過,特區政府過往在規劃公共設施的商業元素時,鮮有成功事例,遠的如拱北澳門關、亞馬喇交通樞紐、塔石廣場玻璃屋,近的亦有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青茂口岸等。政府實在需要總結經驗,找出過往成效不彰的原因,並加以改進。世界各地的大型交通樞紐,如果規劃得當,通常都是商業繁盛之地。香港的地鐵,路線規劃還總是與上蓋物業並行,以商場住宅增加收入,是不少城市仿傚的經營模式。澳門究竟可以如何有效經營公共設施的商業元素,辦法總比困難多,要真的開源,有了想法,總結自己失敗的經驗,學習其他人的因由,總有成功方法的。
公民力量會長林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