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後,經歷了兩年多的塞港與貨櫃短缺問題如今出現反轉,由於各國逐漸放寬防疫,以及西方國家進口需求減弱,供應鏈亂象正在逐漸恢復正常。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屢創新高的航運運費正迅速下滑,而從亞洲發往北美的貨運量也大幅減少。
物流平台Container xChange執行長Christian Roeloffs上星期接受傳媒訪問表示,零售商和較大型買家或託運者,對需求前景變得較謹慎,訂購數量減少。另一方面,隨船舶等待時間縮短、港口吞吐量減少以及貨櫃周轉時間縮短,塞港正在緩解,釋放出市場運力。
海運顧問公司Drewry的最新數據顯示,40呎櫃航運運費是3,689美元,已連續32周走低,比起去年9月降低了64%,遠遜於疫情高峰期間曾創下逾10,000美元的紀錄,但仍是疫前1,420美元的160%。其他主要航線的運費也下降,上海到鹿特丹和上海到紐約等航線運費降達13%。
需求降 運費連32周走低
野村援引Descartes Datamyne數據指出,從亞洲到美國的貨櫃運輸量,除橡膠製品外的所有產品都比去年同期少。分析師稱,貨櫃運輸量大降反映美國零售商因經濟放緩的風險,停止下訂並減少庫存。但該銀行尚未看到美國零售銷售急降的跡象。
航運商恢復家收附加費
受到運費下降影響,多家大型貨櫃航商重新恢復加收GRI(綜合費率附加費),預計11月1日起,遠東發往北美的40呎櫃,每櫃加收1,000至2,000美元,
此次宣布加徵GRI的航商,包括中遠海控、長榮、陽明、韓新(HMM)、以星(ZIM)、日本的海洋網聯船務(ONE),均為全球前十大船公司,而且都是亞洲航商。
運力將達高峰 船運市場風險嚴峻
挪威航運分析平台Xeneta首席分析師桑德(Peter Sand)早前表示,以目前運價推估,多數船公司只要具有50%至60%的運能利用率就有機會獲利,但明、後兩年貨櫃航運市場又將迎接規模空前的交付潮,被視為市場保險的長約、環保法規等利多也在改變中,貨櫃船市場風險正在變得越來越嚴峻。
桑德提醒,不能排除運價回落至比疫情前還低的可能性,尤其是考慮到高達700萬TEU貨櫃船手持訂單尚待交付,而港口堵塞問題又逐漸緩解,貨櫃航運公司想避免明後兩年運價大幅下跌,須閒置大量船舶。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