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爆發Omicron BF.7(BA.5.2.1.7)疫情,連日新增本土確診都在千宗以上,除官媒《人民日報》連續三日刊文擁護「動態清零」之外,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亦接受央視訪問,解讀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的原因。
梁萬年解釋,動態清零的核心問題並非病毒的清除,也並非一宗病例都不能發生,而是對於疫情的清零。簡單而言,發現一宗疫情就撲滅一宗疫情,禁止出現連續性的社區傳播和規模性的反彈。
他指出,目前人類的衛生健康系統的抵抗力,和病毒、疾病之間尚無法做到完全的平衡,所以必須要介入社會公共衛生的干預措施來取得平衡。若不加以嚴格管控,就會出現大量感染,重症病例乃至死亡病例;一旦感染人數增多,就會產生醫療系統擠兌,最終只會加劇大家的恐懼心理,對社會經濟造成大衝擊,「這也是我們為甚麼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的一個最重要的考慮」。
兩會後放寬?梁:沒有時間表
被問到是否可以在明年兩會結束前做好準備以逐步放鬆疫情防控政策時,梁萬年稱,具體的時間表從科學角度無法明確劃定,三年抗擊疫情以來,中國一直在持續根據對疾病和病毒的了解和應對工具箱的豐富,不斷優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比如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從第一版到第九版都有很大變化。
在調整過程中,必須做好相關準備,包括醫療救治、老百姓健康素養、基層能力建設,以及藥物研發和疫苗的進一步接種。現在還需再加一把勁,把疫苗接種率特別是弱勢人群、老年人群的接種率進一步提升,並加快藥物研發和生產,特別是口服的有可及性的,在基層甚至老百姓在家就可以使用的藥物。
「現在還沒有特別有效和可及的藥物」
梁萬年稱其團隊做過現在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疫情防控重大轉變的測算。他說,Omicron變異株的傳播力如果不加干預,比原始株、Delta等變異株要快很多,有人說大概在9.5(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平均一個患者可以傳染9.5個人),新的變異株BA.5甚至現在的BF.7可能更快。雖然Omicron毒性和病死率在下降,但它並不一定是最終的變異株,未來變異還有很大不確定性,同時有些國家和研究已經報道長新冠的問題,現在也是重要的科學命題。
「我們現在還沒有特別有效和可及的藥物。疫苗預防重症和死亡效果是好的,但是防感染的效果並沒有預期那麼好,」他說,只要一放鬆,在很短時間內,相當一部分人會被感染,感染概率是百分之幾十,即使個體病死率比較低,但總的死亡率比較高,造成大量的感染、重症和較大量的死亡,導致醫療資源擠兌,正常的醫療服務需求就很難保證,反過來加劇人們的恐懼心理,對社會經濟造成很大衝擊。
他認為,需要用一種動態的眼光平衡疫情控制和經濟發展,僅從經濟角度來算肯定是片面的,應該綜合考慮社會賬、民生賬、大的賬,甚至是從局部地區和整體、短期代價和長遠代價甚至收益的關係。
「從這一點看,我以為中國所採取的防控策略和方針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也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梁萬年稱。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