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星期美聯儲第三次升息三碼之後,全球多國央行紛紛跟進提高基準利率,形成了一波有史以來最廣泛的貨幣緊縮行動,激起的浪濤將股市與債市拖入深淵,主要經濟體的央行決策者為了捍衛物價決定走上鋼索,而金融市場操作者與股民則急忙上緊安全帶,戴上氧氣罩,準備迎接硬著陸。
美聯儲升息後,全球多家央行紛紛採取行動應對美元飆漲和通脹上升的影響,從南半球的南非到北半球的挪威,央行決策者紛紛以更大力度升息,上星期四也被稱為「超級星期四」。即使是沒有升息的國家如日本,也被迫採取行動緩解通脹及貨幣貶值的壓力。一個例外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始終堅持他與眾不同的觀點,認為高利率反而會鼓勵而不是抑制通脹,因此即使土耳其通脹高達80%,政府仍決定將基準利率從13%降至12%。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7月份二十國集團的通脹率平均為9.2%,是上年同期的兩倍。這些加息行動會削弱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但有助於緩解家庭和企業對通脹的擔憂,讓他們相信未來一年通脹將走低。
不過,與其擔憂這些緊縮政策最終是否能抑制通脹,不如先擔心過度緊縮的措施將經濟推向不必要的嚴重萎縮。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說,與單個國家政策影響簡單加總產生的影響相比,高度同步的貨幣和財政緊縮所產生的國際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損害可能更大。
過去全球各國央行曾採取過聯合行動,例如金融危機時聯合降息,1985年時發達經濟體也曾聯合壓低美元匯率,但現在未必是合適的時機。因為每個國家造成通脹的原因不同,也幾乎不可能僅僅因為國內因素造成通脹。
在戰爭與多重危機發生的當下,通脹長期化已成為趨勢,不僅僅存在於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集體升息帶來的連鎖效應將會影響每一個人。在亞洲國家,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正在消減人口紅利,廉價勞動力去而不返,催化工資與價格螺旋上升,最終推高通脹水平。對抗通脹將是一場長期抗戰,人們需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