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QueenElizabethII)逝世。女王去世後,聯合國及美國等多國降半旗致哀,多國領導人拍發唁電,表示哀悼。在英國倫敦,自9月14日起,前往西敏寺弔唁的英國居民大排長龍,通宵輪候,甚至需要六個小時才能進入寺內瞻仰女王靈柩,弔唁者神情哀傷,更有人落淚哭泣。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葬禮規模之大、禮儀之高,差不多是「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國家葬禮,與其差不多時間內去世的戈巴契夫及安倍晉三之葬禮無法望其項背,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何以備受哀榮?
一是伊利沙伯二世是英國最長壽、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伊利沙伯二世出生於1926年4月,是約克公爵(即佐治六世國王)的第一個孩子。二戰期間,年輕的伊利沙伯公主加入英軍預備役,是第一個在二戰中全職服役的女性王室成員。二戰勝利時,其著軍裝在宮中陽台上慶賀。1952年,時年僅25歲的伊利沙伯公主因其父喬治六世國王去世而接位,稱伊利沙伯二世女王。自接位後,伊利沙伯二世經歷了從邱吉爾到特拉斯共15任首相,其在位70年,成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由於在位時間漫長,從而有機會到訪世界不同國家,並接觸各國不同時期的政治領袖,締結廣泛友誼,累積個人聲譽。
二是英國的虛君制有利於保持國王及王室榮譽。17世紀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從此,英國國王作為國家象徵而不具實權,地位超然。實際上,虛君制能夠使國王與王室更長久地享受國家榮譽,而不需要承擔國務失效與決策失敗的責任。國王及王室因此可以長久存在而不必擔心發生更迭,更有利於維護國王及王室的崇高地位。故而,雖然戰後英國作為殖民國家的地位衰落,卻並未影響到英國女王的聲譽。
三是其維持了英聯邦的存在與利益。二戰結束後,大英帝國逐漸瓦解,英殖民地的大部分地區成為獨立國家,並以成員身份加入英聯邦。而作為英聯邦元首的英國女王,在其任內,努力維持英聯邦的存在及利益。在其出任英女王不久的1953年11月就踏上漫長的英聯邦國家巡訪之旅。伊利沙伯二世是訪問英聯邦成員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第一個在位君主。可以說,在擁有56個成員國的英聯邦的發展與變革中,女王始終是一顆「定心丸」。
四是其服務人民,熱衷慈善、環境等事業,已成為一種精神象徵。伊利沙伯公主在其21歲時,就通過廣播在南非發表演講,宣稱將終身服務英聯邦人民。實際上,在其就任英國女王後,其一直實踐著終身服務的承諾,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及獻身精神。她致力於慈善公益、環境氣候等事業,在不同場合就大氣環境等議題發出呼籲。正如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所言,「伊利沙伯二世是現代英國的基石」,「她就是大不列顛精神」。
五是其長相甜美,舉止優雅,人品上佳,其心胸與風範得到認可。伊利沙伯女王出身優越,其長相甜美,衣著得體,總是面帶笑容,不徐不疾,舉止優雅,更重要的是,其心胸寬厚,人品上佳。她自13歲愛上遠房表兄、希臘王子菲力浦之後,終生只愛菲力浦一人。對於外界有關菲力浦的緋聞從不計較,顯示出寬容的胸懷。雖然在子女教育上未必十分成功,但是,也表現出慈愛後輩、扶正袪邪的關懷之情。或許正是上述端正的形象及慈愛的行為,使得伊利沙伯女王廣受愛戴,因此,其去世後,能夠備享哀榮。當然,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民眾之間,對於伊利沙伯二世女王的認知與評價各不相同,例如,在埃及、阿根廷等國,相信其難以獲得在英國或英聯邦國家那樣的尊崇。作為政治人物,這是不奇怪的。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婁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