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加劇,正在讓各國重新思考核能政策。德國經濟部長星期一宣布,將讓現有三座核能發電廠的其中兩座,在預定12月除役的期限之後仍保持待命狀態,以確保在天然氣短缺之際能有足夠的電力供應。英國、法國及荷蘭也有類似想法,美國總統拜登提出的投資計劃也鼓勵開發核能。不過,彭博社就警告,核能需要的鈾供應鏈與天然氣、鈷和稀土的供應鏈一樣,容易受到地緣政治操縱的影響,若不能確保供應無虞,核能發電不是救命仙丹。
能源危機發生後,德國政府決定延長兩座核電站的退役期限。(美聯社圖片)
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各國因擔心核安問題而減縮對核電的投資;但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由於能源供應緊縮以及歐洲努力要擺脫對俄國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如今趨勢再度傾向於核能發電。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Habeck)當地星期一宣布,將讓預定12月除役的兩座核電站在期限之後仍保持待命狀態。哈貝克表示,能源供應正處於緊張狀態,一個原因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俄國天然氣輸往歐洲受到限制或甚至暫停。天然氣發電佔德國去年發電量的15.3%。
另外,韓國能源部早前也宣布,到2030年,再生能源應佔發電量從原本的30.2%下調至21.5%,減少近九個百分點,缺口將由核電來填補。另一個重新考慮使用核電的國家之一是日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主張,應努力重振核能發電並興建新的核電廠。此外,在俄軍入侵烏克蘭之後一個月內,比利時就將2025年廢除核能的計劃延後十年實施。
目前全球有32個國家使用核電,儘管目前核電僅佔全世界發電量10%,但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已經在去年9月上調核電預估產量,為福島核災以來首見。國際原子能總署如今預期,在最有利情況下,最晚2050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將增加一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專家們承認,核能的使用「可能會受限於社會偏好」,因為發生核災的風險以及如何安全處理核廢料問題尚未解決,都使得相關意見依然分歧。
62%鈾礦來自西方敵對國家
對於這個趨勢,彭博社就警告,核能恐怕不會是解決能源問題的萬靈丹。當世界重啟核電,關鍵礦產資源鈾的需求將再度復活。鈾供應鏈與天然氣、鈷和稀土的供應鏈一樣容易受到地緣政治操縱的影響,很難確保供應無虞。
報道稱,現在近四分之三的核能發電量來自歐洲、北美和亞洲發達地區,每年為這些反應堆提供燃料所需的75,000公噸氧化鈾中,富裕國家及其盟國僅提供19%。其餘大部分來自西方敵對國家,2021年中國、前蘇聯地區、伊朗和巴基斯坦合計佔礦產量的62%。最大來源是哈薩克,提供世界上40%以上的鈾。不過就哈薩克的地理位置而言,若發生戰爭,不但陸路運輸會受阻,即使是空運也可能不足以為西方反應堆提供足夠燃料。
彭博社稱,由於過去十年反核運動導致鈾價下跌,許多國家與企業不願投資開發新礦場或新技術,導致成本難以降低,加上只有少數國家有計劃建設新核電站,因此開發新鈾礦不會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核能發電的復興恐怕沒有想像中容易。
德國反核人士舉著「不能延長多一天」的標語,抗議政府延長關閉核電站。(美聯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