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委員會昨(6)日召開本年度第四次平常全體會議,由文化遺產委員會主席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主持,文化局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指引》、具文化價值的不動產的修復支援,以及澳門世界遺產監測中心的建設情況等事宜向委員進行介紹。會上指出,今年將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指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入選標準、確認條件、保護、支援措施與推廣工作等作出明確規範。
文化遺產委員會昨日召開本年度第四次平常全體會議,由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主持。(文化局圖片)
文化局今年將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指引》,就訂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入選考量和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確認條件及其權利與義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確認條件及其職責、保護、傳承補助和推廣工作的評估,以及支援措施等作出規範指引,有利於傳承單位開展傳習活動培養後繼人才,對非遺項目的傳承及資料保存起著重要作用,有關指引適用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公共部門、私人實體、社群、群體或個人,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工作時,應遵循相關的規定。委員會認同有關指引,並建議日後進一步加強非遺的教育和推廣工作,讓市民從小接觸澳門珍貴的非遺內涵,培育未來的傳承人。
茨林圍石牆本月完工
文化局就原盧廉若私邸舊址(培正中學行政樓)提供修復支援申請項目諮詢委員會意見,現時有關不動產存在建築外牆、屋頂天花及結構破損滲水等情況,基於建築的歷史價值,委員會一致認同為其提供支援。
此外,文化局也就去年至今多項按照《文遺法》規定諮詢委員會意見並獲通過的修復支援工程,向委員會報告進度,所有支援工程進展順利,九澳七苦聖母小堂、女媧廟(靈巖觀)、伯多祿局長街24A號、26號、28號、28A號房屋支援工程已按期完成,茨林圍石牆(面向高園街)及東望洋斜巷6號房屋支援工程也將於本月完工。
世遺監測中心預計年底投入運作
就位於美珊枝街五號文化遺產廳辦公地點的澳門世界遺產監測中心建設情況,文化局正按照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製的建設方案開展工程,預計今年底完成建設並投入運作,監測對象涵蓋「澳門歷史城區」22個不動產及八個廣場前地的遺產環境,監測內容主要集中於建築物本體,包括在建築物本體安裝測斜儀、裂縫計、沉降儀、人流量感測器等監測設備,並與氣象局、環保局及旅遊局等部門商討接入包括環境溫濕度、氣象資訊、遊客管理及擁擠程度等外部環境數據,以更先進的儀器及處理系統,收集、分析、整理和記錄世遺建築的各項數據,務求運用數字技術作精細化保護,完善澳門世遺建築保護機制。會議上委員會肯定文化局運用智慧科技等不同方式,加強對世遺建築的保護,同時建議可建立更多渠道讓社會及公眾共同參與保護世遺。
拆加思欄十米城牆做法不會成先例
另外,關於加思欄馬路後方在6月發生山泥傾瀉,當局拆除山坡上一段約十米有倒塌傾向的古城牆事件。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引用緊急規定拆除古城牆遺跡,是基於當時山泥已衝入大廈住宅,存在非常危險的緊急情況,有關決定由多個部門聯合作出,不擔心做法會成為先例。她又強調,不可以將這一案例套入其他不動產。她表示,當局曾就古城牆遺跡發出意見,周邊工程單位需要提供監測數據,但工程實施時所收集到的監測數據顯示,事發前沒有收到異常數據。梁惠敏稱,對於受保護建築物的監測和管理工作,當局會持續優化。
當局表示,拆除加思欄古城牆不會構成先例。(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