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性火化染疫人士遺體的火葬場已開工。(郭善如攝)
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認同澳門有需要建設火葬場。(資料圖片)
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梁頌衍指,政府澄清有關工程為臨時措施,待解決當前緊急需求後便會另覓地點設置永久性的火葬場。(資料圖片)
政府近日公布,「618疫情」因疫而殁的遺體無法運送到珠海進行火化,市政置計劃於路環設置一個臨時性火化染疫人士遺體的火葬場,地點位於路環市政坟場後面,目前已開展為期60日的工期。路環居民聯誼會會長岑玉霞受訪時指,政府在路環設臨時火葬場,事件遭到路環一帶的街坊强烈反對。
路環被喻為澳門後花園,以風景秀麗、空氣清新聞名,平日裡不少旅客和市民到路環遊玩。岑玉霞大嘆澳門自回歸以來,政府從未發展過路環,由上屆政府推出的發展路環規劃,自換屆後再無下文,如今還要將火葬場的選址設在路環,簡直大煞風景,甚至加劇環境污染的問題。
若火葬場建成對居民困擾大
而目前相關工程已是進行當中,區內居民擔憂臨時設施會變成永久火葬場,認為火葬場的興建涉及社會共識,在動工前應先諮詢附近居民的民意,向居民解釋動工原由。岑玉霞表示,火葬場的選址應選在遠離民居的地方,路環人口密度雖低於澳門市區,但區內仍有不少市民居住,若火葬場建成,對附近居民造成嚴重困擾。而本澳每年約有1,700具遺體火化,平均每天有五具遺體需運往內地火化,但因本地合適的火葬場選址不多,往往會將遺體運往珠海火化。岑玉霞認為,政府近年致力發展琴澳互聯互通的機制,認為政府若想建設火葬場,在選址方面可考慮建在橫琴深合區一帶。
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表示,從中國傳統觀念角度出發,在路環建臨時火葬場遭到居民反對,實屬情理之內。明白政府只是想在疫情期間方便處理疫殁遺體,再加上近年實際數據反映本澳在這方面需求略增,何偉添認同澳門有需要建設火葬場。
當局應釋出詳細資料
但站在專業角度而言,項目的建設首先要考慮會否影響周邊居民,其次是不會污染生態環境。但政府開展有關工程前,未有作出環境影響評估,火葬場釋出氣體對周邊環境、動植物和居民這些敏感受體影響度,包括煙霧濃度、氣體、灰燼等,政府從未釋出詳細資料。事件令人回想起政府收回「御海南灣」地段建公屋事件,在建設前同樣未將居民受垃圾焚化爐影響的因素考慮在內,他直言「推出乜屋都好,擺成萬人係一個區域,但區內市民24小時都要受到有害氣體影響,日積月累對人體造成嚴重影響」。因此何偉添認為政府若要解決社會質疑,必須要做好事前評估工作,認為政府的舉措過於輕率。
在選址方面,目前遺體運送主要受關檢防疫措施制衡,因此何偉添建議政府可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南部澳方區域內建設臨時性火葬場,該地段人煙稀少,遠離民居,不會對市民造成困擾。
澄清現狀只是臨時措施
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梁頌衍亦指,政府已召開委員會會議,有委員提到臨時火葬場的問題,政府亦澄清有關工程只是一個臨時措施,待解決當前緊急需求後便會另覓地點設置永久性的火葬場。
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曾在立法會表示,為確保安全,妥善地處理新冠感染者的遺體,專責小組各部門密切溝通,其中市政署在氹仔沙崗市政墳場準備了25個傳染病遺體深埋的墓穴。而當局也曾與珠海方面溝通,探討將有關遺體運往珠海火化,但受限於內地有關傳染病遺體入境及處置法律規定,至今還沒實質進展。
張永春稱,路環市政墳場內的骨殖火化設備爭取今年第四季內完成優化升級,若有染疫人士遺體需於本地火化時,可作臨時性應急備用設施。而有關升級改造已諮詢環保局、衛生局及工務局技術意見,確保符合建設、環保和防疫要求。
此外,張永春又認為,本澳人口密度高,需要思考設立永久火葬場的必要性。(編輯:郭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