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漁民困境
17/08/2022
61859
收藏
分享
正視漁民困境

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珠海方面千帆競發浩浩蕩蕩,但本澳這邊,大部分漁船仍停在港口,眼睜睜看著別人重回大海捕撈漁獲。本澳漁業愈來愈不受重視,只有每年休漁期開始或結束時才有零星消息,或者內港漁船起火才能搏得新聞版面。小漁村起家的澳門似乎離漁業愈來愈遠。

其實,地處珠江水域的澳門,淺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漁業一直是本澳最古老的行業,在民國時期,全澳一度有60,000多漁民,佔當時澳門人口的71%,大小漁船加起來超過3,000艘。連帶當時的造船業都是鄰近地區首屈一指的存在。多年來,隨著經濟模式的改變,漁業漸漸式微,如今漁船只剩下一兩百艘,漁業佔經濟的比重也變得微乎其微。與此同時,內地政府積極支持漁業發展,提供高額貸款與漁民建造蝦艇,也令本澳的近海捕魚業逐漸萎縮。

面對淺海捕撈競爭加劇,本澳漁民開始前往深海捕撈,但成本與風險也逐漸上升,同時處理深海魚加工較為繁複,本澳欠缺大面積的工廠與人力進行加工,因此捕撈到的漁獲運往香港去出售。近年來受到疫情因素影響,香港漁民亦不能出海,本澳漁民便無法將漁獲賣給香港,加上內地對港澳漁船的防疫規定,都令漁民生計大受影響。

特區政府在2007年設立漁業發展及援助基金,截至2021年3月,已核發7,900萬元,主要用於船隻維修與設施設備更換等。然而在種種因素局限下,澳門的漁業愈來愈難獲利,也面對著後繼無人的困難。捕魚工作太辛苦,工作日以繼夜,日曬雨淋,收入不高,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使得漁業陷入逐步萎縮的困境。

行業的發展有其必然的規律,漁業顯然已不在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發展的行業之列,但是對漁民的保障仍必須做到。漁業生態作息有其特殊性,工作環境與場景相對風險亦較高,休漁期三個半月提供約萬元的津貼顯然已不足夠,而在各行各業已經復工的情況下,漁民仍受疫情制約難以出海,政府或許可考慮在百億經援提供的10,000元之外作出額外的行業補貼,以紓解漁民面臨的困境。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