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現時每年生產電子廢物約7,000至10,000噸,但卻欠缺回收服務,若隨處亂丟,定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當務之急,是採取行動,實施回收電子廢物。
自從一名由台灣來澳女子,要丟棄一粒舊電池,致電環境保護局查詢哪裡有回收箱,獲答覆要到氹仔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並遭勸告少用即棄電池,台灣女子將經歷在社交網站上貼文,引起社會熱議當局的環保政策,環保局才「積極」回應,但實際上僅是很小很小一步,只是除氹仔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外,再於馬交石炮台馬路11號郵政大樓地下環保局接待處,多設一個置電子廢物收集箱,並宣稱「計劃」在超過50個具條件公共垃圾房設置收集點,日後推廣至政府部門對外服務點及超市和有物業管理的樓宇,同時呼籲市民源頭減廢,使用可循環再用電子產品,非必要不新購電子產品。
但「計劃」沒有提及可能的實施日期,予人感覺是停留於宣傳。早在六年前,當局發布《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報告,提出設計澳門電子電器廢物回收處理方案,制定電子電器廢物污染環保防治管理文件,但至今仍未有方案或防治管理文件出台,設置電子廢物收集點「計劃」若一再拖延,沒有便捷回收途徑,電子廢物隨處亂丟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前任環保局局長韋海揚曾坦言,回收電子廢物不難,但須解決回收後的後續處理問題,正在探討透過區域合作模式,無害化處理電子廢物,但後續工作不易行,路程漫長。
要為電子廢物找到一個處理方案,可能仍需一段長時間,目前當務之急是提供便捷途徑回收電子廢物,可採取短期或臨時措施,仿傚其他地區,利用民間力量,在便利店、超市、報攤、社團服務中心、大廈管理處、巴士站,以致政府辦事處,廣設電子廢物收集點,先行收集電子廢物,集中存倉,以待覓得處理方案後,再進行無害化處理。另一可行途經,是透過政府資助回收業,進行回收及處理電子廢物。本澳每年生產電子廢物7,000至10,000噸,數量實不少,現今科技日新月異,各類電子產品已成為家庭及個人生活必須品,科技產品推陳出新速度加快,新款電子產品如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更吸引消費者趕潮流追新款,同時加快汰舊率,電子廢物肯定會進一步增加,當局需急謀對策處理電子廢物,保護環境,不能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