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 鞏固期」 的第五天,這次疫情首次在社區和管控區域都清零,而社會面清零也有三天了,以為政府會宣佈宣佈社會面清零若干天後社會可以復常,怎料政府宣佈的是「鞏固期」後將會進入「穩定期」。連同這波疫情的另外兩個期間——「相對靜止」和「清零期」,以及6月18日開始時首兩周沒有冠名的「無名期」,還有不知道「穩定期」之後還會不會有其他名堂的期間,這波疫情要公眾學習的名詞真的相當多。
本來名稱多一定是壞事,定義清晰和內涵清楚,可能還會有助記憶。現實卻是,每一個「時期」何時結束,如何才算結束,政府都無辦法提供答案,就是清零己在腳下了,清多少天才算完全清?社會復常有什麼條件?再次通關的前題是什麼?統統需要「因應情況動態研判」,徬彿全民正在一起做一場實驗,但實驗沒有具體定義何謂成功與失敗,所以沒有人可以知道何時可以停止實驗,只能等主事的人到時憑感覺「因應情況動態研判」做個決定。
明明清零了社會氣氛應該明顯好轉,卻因為這種做法令努力配合政府的人洩氣。推行清零政府的內地,國務院早前公佈第九版的防控方案,當中更新了不少抗疫措施,大方向是縮短隔離監測日數,而且明確了不少解除封控的條件,又規定「省會城市和千萬級人口以上城市,全員核酸理想情況下只需4輪」,而這波疫情至今已經超過五星期,我們到了今天還不知道如果下次全民核酸結果是零可不可以復常,不幸出現案例會有多少種情況。還是那句,澳門抗疫成功長期倚賴公眾主動配合,但如果公眾不能明白政策底蘊,很難長期配合的,畢竟,有結束的標準抗疫才會有方向。
公民力量會長林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