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出,大灣區綠色金融互聯互通有助光伏、電動汽車、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升級轉型,從而推動大灣區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綠色金融的引領者。 (東方IC圖片)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商學院院長蘇育洲建議,澳門應加速債券市場軟硬體建設。 (資料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近年在綠色金融領域取得驚人突破,但反觀澳門的綠色金融市場仍處在初級階段。廣州多位金融監管部門一把手近日相繼受訪指,實現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綠色金融市場未來發展的關鍵。有本澳學者建議,特區政府應加速軟硬基建,為澳門債券市場營造更好的發展條件,進而在大灣區綠色金融領域中擔當重要且無法替代的一環。 【本報記者陳宇東報道】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最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綠色貸款餘額約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5.5%;大灣區內地九市綠色債券餘額超2,000億元。相比之下,澳門市場去年發行12隻債券,累計發行金額約180億澳門元。
綠色金融貸款兩年或破兩萬億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白鶴祥表示,在「雙碳」目標下,大灣區對於綠色低碳資金的需求十分龐大。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則預測,粵港澳大灣區兩年內綠色金融貸款有望突破兩萬億元,與綠色金融有關的金融產品五年內有望突破十萬億元。
學者就灣區經濟聯通提三建議
談及大灣區綠色金融未來發展方向,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認為,未來大灣區發展綠色金融的著力點包括,將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與發展推向更深層次、繼續推動產品與服務創新、強化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際合作等,推動大灣區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綠色金融的引領者。但她指出,現時有三大關鍵點須突破:一是粵港澳大灣區尚未形成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尤其是環境資訊披露在標準、主體、內容、規則以及形式等方面尚未形成一體化,導致各地區間披露資訊的可比性不足,不利於大灣區綠色金融的跨區域合作和協調統籌發展。
其次,是須促進綠色金融產品間的互聯互通,由於當前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由於監管、標準、程序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側重不同,對綠色金融產品之間互認造成阻礙,同時由於缺乏境內外資訊交流機制,內地企業和金融機構對赴港澳發行債券的政策和流程認知不足,綠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尚未實現。
其三,是地區綠色金融聯動效應尚須提升,廣州作為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澳門與葡語國家經濟聯繫緊密等優勢,三方應協同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橋樑、促進優勢融合,同時助力其他地區在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基礎設施建設與產品創新等方面發展。
蘇育洲:澳門綠色金融發展任重道遠
對於澳門在灣區綠色金融市場可以充當的角色,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商學院院長蘇育洲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相較於內地各城市,澳門更為國際化,這有利於吸引更多外資前來投資綠色債券;他又指,粵港澳三地在灣區開拓債券市場,是互補合作的形式,港、澳是金融自由港,在融資方面可以向大灣區城市提供協助;內地雖具有較大財力公司或財團,但亦未必能覆蓋整個大灣區的發展。
至於澳門與灣區綠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發展瓶頸,蘇育洲表示,因目前橫琴方面發展仍較為初期,人流物流方面均未如想像中般理想,相信有關方面管理機關仍需制定更多優惠政策等才能吸引更多投資者。
問及對於本澳未來發展綠色金融有何建議,蘇育洲指,因本澳現時正發展債券市場,但目前本澳發行的債券仍局限於公司認購層面,他認為,未來有條件放寬至個人層面認購,因綠色債券的風險亦不會太高;且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仍有完善空間。他又指,澳門目前雖有債券發行,卻沒有二級市場,希望政府加速建設債券市場軟硬件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