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近日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對於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測,可能是人們的悲觀所造成,各種悲觀的預期,最終會讓衰退成為現實。
美國經濟衰退源自於升息導致的緊縮,經濟活動會因為利率升高而放緩,企業擴張、僱用員工會變得保守,而貨幣緊縮的必要性則源自通脹率持續高企,經濟增長與供應鏈受阻令商品價格升高,勞工薪資上升也讓各項服務變貴,利率、通脹、關稅是一個循環影響的關係,但中間的聯繫,常常是基於人們的想像與預言。
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在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作證時表示,關稅與通脹不是必然關係,因為貨品關稅有其針對性,在美國民眾總體消費的佔比也僅約三分之一,經濟增長帶來的薪資上漲,與關稅一起帶來通脹。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特朗普政府時期同樣有關稅,但沒有通脹問題。
當然,新冠肺炎疫情與俄烏戰爭帶來的供應鏈問題,將一切問題都放大了,但是若要依靠削減關稅來挽救通脹,似乎不是合邏輯的做法。
同樣,因為物價上漲、能源緊張,人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日漸黯淡。決策取向保守、消費動力減少,最終縮緊消費與投資,經濟景氣逐漸放緩,最終實現了衰退的預言。
隨著通脹加速,以及美聯儲大力壓制通膨,經濟萎縮的疑慮升高,企業界人士紛紛發布警告,愈來愈多美國民眾擔心經濟正朝錯誤的方向發展,這可能導致消費者和企業變得更謹慎,埋下經濟衰退的種子。
「恐懼可能使事情成真」。在本澳,民眾同樣有太多理由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通關管制措施、簽證收緊、《博彩法》修法,太多負面看法壓過正面意見,令悲觀的預期逐漸成為真實。如同席勒所說,經濟大幅衰退帶來的創傷,讓澳門人漸漸屈服於景氣低迷的預言。
《博彩法》尚未完成修訂,但不確定性令人卻步,無論衛星場會或不會、有多少間將退場,周邊商舖已經開始無人問津,對未來的悲觀變成茫然的「恐懼」,從貴賓廳、衛星場開始擴散到房地產、零售各行各業,最終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