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團隊確認史上最大彗星

「巨星撞地球」百年內不會發生
30/05/2022
46463
收藏
分享
「巨星撞地球」百年內不會發生
「巨星撞地球」百年內不會發生
「巨星撞地球」百年內不會發生
「巨星撞地球」百年內不會發生
「巨星撞地球」百年內不會發生

(左起)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許文韜及余亮亮博士。(梁佩茵攝)

彗星彗核大小比較 。(科大提供圖片)

過去不少電影描述彗星撞地球引發末日危機,現實中又有否科學根據?就在今年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與美國研究團隊共同確認歷史上至今為止最大彗星C/2014 UN271,直徑約為120至140公里,彗核面積是大多數彗星的約40倍。參與研究的澳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許文韜表示,該最大彗星將於2031年最接近地球,但屆時仍遠過地球與土星的距離,無須擔心會撞擊地球。他又指,彗星100年內都不會對地球造成危機。【本報記者梁佩茵報道】

彗星C/2014 UN271是由Pedro Bernardinelli和Gary Bernstein兩位天文學家在2014年於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際天文台所拍攝的圖片中發現。2021年6月,Las Cumbres天文台證實了C/2014 UN271的彗星特性,根據亮度估算,C/2014 UN271 是一個直徑達100至370公里的巨大物體。澳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行星科學教授David Jewitt博士及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人員Max Mutchler,於今年4月12日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發表,確定該為歷史上最大彗星。

團隊成功申請觀測 確認彗核尺寸

主導研究團隊的澳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許文韜博士及余亮亮博士接受本報訪問。許文韜介紹稱,過去亦一直關注彗星的發展。於去(2021)年首次申請哈勃太空望遠鏡希望一探究竟,但申請絕非易事,他們首次申請也碰壁。許文韜與余亮亮稱,太陽系在天文學來說,相比起較神秘的宇宙天體是偏「大眾」的事物,笑言彗星研究是金字塔最底層。平均而言,研究人員需要申請超過五次,才能成功獲得一次觀測機會。不過他們在去年9月,第二次嘗試後便取得成功。

彗星面積可覆蓋整個珠三角

許文韜及余亮亮與其團隊於今年1月8日使用哈勃拍攝了五張彗星照片,結合去年歐洲的Emmanuel Lellouch團隊用位於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對這顆彗星做了射電觀測,再通過哈勃望遠鏡超高解析度的觀測數據,確定了這顆彗星的彗核尺寸,以及更精準地確定其反照率為只有3%至4%,比煤炭還黑,與一般彗星差不多。但其直徑約為120至140公里,幾乎覆蓋整個珠三角地區,面積是大多數彗星的約40倍,並以時速3.5萬公里接近太陽系行星區域。

100年內不會發生「彗星危機」

至於是否會對地球有威脅?許文韜解釋,現在這顆彗星離地球有27億公里,離地球最近要到2031年,屆時仍然有17億公里,比土星到地球的距離還遠,因此它對地球並不構成威脅。不過,未來是否會有「彗星撞地球」而造成人類滅絕?許文韜直言,事實上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性,不過有研究指出,在100年內都不會有面積超過一公里的巨大彗星衝擊地球,換言之,現今大部分的人類在有生之年都不必擔心這個問題,「不過100年後就不能保證!」

為探索生命起源提供數據

余亮亮稱,研究彗星的最大意義是可以探索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的過程。是次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觀察數據,例如彗星的氣體產生率、塵埃產生率等,從而分析當中的物質組成。

有理論認為地球的水和有機物是彗星帶來的。許文韜指,在彗星上亦被發現存在生命中最需要的有機物,彗星是否作為「種子」掉進地球促進繁衍生命?地球最初的水源是否來自彗星?未來需要不斷進一步觀察研究。余亮亮提到,作為研究太空或天文學的人士最終目標都是為人類服務。

太空科學是國家重點方向

余亮亮稱,太空科學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其中一項重點方向,相關領域亦需要很多人才,若發覺自己對自然界存有好奇心,可嘗試投身學習,現時澳科大設有相關範疇的碩士及博士課程。他又提到,學術發展需要政府一定的支持,例如在本澳的學府設立天文學的本科課程,有助推動相關學術發展。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