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聯手琴澳打造鐵三角組合

學者建言跨工區定位生產基地
27/05/2022
53900
收藏
分享
學者建言跨工區定位生產基地
學者建言跨工區定位生產基地
學者建言跨工區定位生產基地
學者建言跨工區定位生產基地

珠澳跨境工業區發展十多年,其基礎設施及口岸通關政策已成為區內企業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張庚睿攝)

珠澳跨境工業區未來發展定位問題近日引起各界討論。有學者指出,跨工區當年發展方向以工業為主,惟當時廣東省工業已遷移越南或泰國等東南亞地區,要延續澳門80年代的工業盛勢已十分困難,以致園區多年來成效並不理想,建議可借鏡香港、深圳及東莞的組合應用在澳門、橫琴與跨工區上。【本報記者梁佩茵報道】

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雷民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現時橫琴的發展已有不少明確的定位,包括發展四大產業。惟當中缺乏生產基地。他以香港及深圳、東莞的科技電子產業為例,深圳當時設立多間研發中心或實驗室吸引國內不少人才,當時東莞作為生產工業發揮作用,加上香港的投資、深圳的研發,三地結合一條龍服務。以目前澳門與橫琴的發展來看,發展四大產業中的科技及大健康產業,必需要有科研及生產階段。而跨工區正好設有成熟的設備設施,有條件發展為生產基地,與澳門、橫琴形成鐵三角的組合。

若棄用跨工區資源屬浪費

對於現時跨工區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有委縮的情況。雷民強分析稱,跨工區在成立初期,為澳門提供相對廉價的辦工地區,同時有為數不多的科研實驗室,且當時貨物檢疫等工作亦在跨工區的口岸進行,有一定效益,但總體來說成效並不理想。過去跨工區的管理被劃分0.1公里屬澳門,0.29公里屬珠海,事實上並沒有做到真正融合,資源共享。他建議,可把橫琴模式在跨工區實行,做到「共管共融」,澳門企業可以不用申請外僱,更方便與內地科研及技術人員合作,有助推進澳門四大產業發展。

雷民強稱,跨工區發展十多年至今,已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工業大廈、餐飲、交通配套及貨櫃上落位。面積亦達到0.4公里,絕對有條件及空間作更好的發展,若放棄口岸確實是浪費。另一方面,雷民強認為,澳門不缺文化產業人才,但同樣缺乏場地,跨工區亦有條件可發展成本澳的文創產業園區,推動文化產業,有助澳門經濟適度多元。

坊會:青洲跨工口岸作用特殊

青洲坊會副理事長陳鳳亦認為,青洲跨工區口岸必須要保留。她指出,青洲區的地理位置較遠離市區,大型貨車在通關上不會造成市區交通擠塞,且通關路線短,十分方便。另外,若珠澳大橋口岸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暫停使用,跨工區將成為主要供澳貨品的口岸,保障本澳居民鮮活食品供應。

陳鳳指,多年來,隨着青洲區規劃及經濟發展,澳門園區成為市場必需品的物流中心和基地,包括南粵農副產品等批發市場。因此認為其他口岸亦絕對取代不了現時青洲跨工區口岸的作用。不過她亦提到,現時青洲跨工區必須優化包括交通配套等設施,希望政府善用口岸附近的閒置土地,用作物流車臨時停泊區,緩解現時因缺乏車位而造成的交通擠塞。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