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本澳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的降雨情況,無論政府、居民及商戶都嚴陣以待,氣象局亦按實際情況發出今年首個紅色暴雨警告,慶幸是次暴雨天氣較預計有所減弱,亦未有疊加天文潮,本澳除路環部分地區外未有出現明顯水浸情況。
需要肯定的是,是次暴雨天氣的事前評估是經過國家氣象中心、廣東省氣象局、香港天文台及澳門氣象局的共識後得出,而在暴雨來臨前政府各部門都迅速作出前瞻部署,例如市政署啟動暴雨緊急應變機制派員到各水浸易發地點巡查,進行渠道疏通等工作;特別是教青局首次在提前一天下午已宣布非高等教育昨日停課,給予家長較充分時間準備行程與照顧安排,反映經過多年的經驗實踐,本澳極端天氣的應對機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也反映大灣區氣象合作機制所發揮的成效。
雖然是次暴雨天氣與當局預測的程度有所落差,社會對此有不同的意見,不過天有不測之風雲,天氣可以預測,亦可能不似預期。因此,以居民生命安全為最大依歸始終至為重要。有見及此,本人建議政府能在現有基礎上持續精進氣象預測能力,並參考是次經驗充分利用區域的氣象合作機制,加強天氣預警的準確性與及時性,同時做好包括教青局、市政署、交通局等不同部門間的協調工作,做好訊息發布工作,將惡劣天氣對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此外,由於極端天氣越加頻發,長遠而言,本人亦期望當局能盡早本澳防災減災的基礎建設,特別是落實內港擋潮閘的後續處理方案,以及路環西側的防洪排澇總體方案等大型防災減災工程,以及加快完善各區渠網規劃,提高本澳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